科技支撑 多方发力
提升渌江河流域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水平
——张扬委员的发言
我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目前共有4068家生猪养殖场,其中,年出栏在50头以下的养殖户2176家,50到500头的养殖户1542家,500头以上的养殖户350家。500头以下的中小养殖户主要分布在李畋、白兔潭、浦口、王仙、明月、嘉树、茶山、石亭等渌江及其支流流域的乡镇,生猪养殖粪污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养殖户未纳入治理范围。当前,国家只对生猪规模养殖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粪污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株洲市则对年出栏50头以上的粪污处理作出了规定,而对于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户和散养户没有具体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只要不直接排放、没有明显影响环境、周边群众没有意见即可。特别是家庭散养户无需审批,粪污处理设备缺乏或者不足,其养殖场所仅建设、共用化粪池或沼气池,一些散养户甚至直排水体。
(二)规模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环保部门对出栏5000头以上有进行环评审批的要求,对于出栏500头到5000头的养殖户需要进行环保备案,出栏500头以下没有办理环保手续的要求,导致部分生猪养殖户办证积极性不高,即便办证也未能主动达到环保的要求,其粪污处理能力与养殖规模不相称。同时,部分规模养殖户虽然粪污处理设施齐全,但为了减轻成本,并没有按照要求严格使用。2023年各村(社区)共开展巡查畜禽养殖户10万余家次,株洲市生态环境局醴陵分局针对畜禽养殖业共立案27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2起,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33起,5人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三)粪污处理新技术推广运用难度大。目前粪污处理资源化主要通过干湿分离、建立沼气池发酵,最后作为有机肥还田。粪便干湿分离处理模式较为先进,分离后的粪液可资源化利用。但该机器一般功率在3-8KW,功率较大,且正常情况下一天需要使用6小时以上,每台机器每天用电成本在12-30元之间,为降低成本,部分养殖户存在在迎接上级检查时象征性启用的状况。而建立沼气池异位发酵处理需要准确选用发酵床菌种,科学掌握翻耙时机和把握好发酵床设计垫料厚度,虽然环保效果好,但技术难度大、产出不高,且沼气用电器质量不高,使用寿命低,大规模推广难度大。此外,部分中小规模养殖户和散养户对粪污(特别是固态粪污)基本没有集中处理能力,需要龙头科技企业的带动和政府扶持。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服务和监管,关注治理盲区。对于符合政策和条件的养殖户,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办证速度,落实养殖场的科学设计,完善粪污治理设施。对达不到办证条件的众多家庭散养户,可采取职能部门联合镇(街道)、村委会做好水域水质反馈,做好散养户思想工作,积极提高排放标准,降低源头污染量,按照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取缔。村(居)民委员会可将畜禽养殖方式、选址和废弃物处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一旦发现有养殖污染积极向村镇及各相关执法部门反映。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直排、偷排的养殖户。
(二)推进第三方集中处理模式,解决出口问题。通过引入国内知名、具有先进技术实力的第三方公司,科学选址建厂,建设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综合利用工程。粪污收集可以用车辆、管道将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直接收集后送入处理中心,或者养殖户初步干湿分离后进行收集。同时,完善粪污处理费用机制,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方都能接受的费用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
(三)促进干湿分离机常态化使用。一方面,对于政府补贴采购的干湿分离设备,要求厂家加装使用时长监控模块。另一方面,用活用实上级补贴资金,补贴资金与干湿分离设备使用时长挂钩,分期支付,以调动养殖户使用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畜禽养殖污染涉及农业、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可通过柔性引才、农技站服务和科技下乡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指导具体操作环节,提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效率。
作者:张扬 编辑: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