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直管公房困局——
一场协商会背后的民生账与发展账
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陈静
如何让承载历史记忆的国有直管公房,不再是城市发展的“沉没成本”,而是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活力资产”?

10月22日,政协湘潭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主席会议围绕“守护安居梦,算好发展账,新时代国有直管公房经营管理的守正与创新”展开专题协商,与会政协委员与部门负责人共同为这一历史课题寻找创新解法。
现实困境:31.4万平方米老旧公房的“生存”考题
调研报告勾勒出直管公房的现实图景:全市现存直管公房总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涉及4927户,大多建于上世纪50至90年代,如一位位垂暮老者,散落在城正街、雨湖路、下摄司等老城区。它们曾是住房困难家庭的安居依托,如今却深陷多重困境。

9月1日至2日,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与致公党湘潭市委会联合组织开展“优化国有直管公房经营管理的建议”专题调研。
“规范管理政策依据缺失,好比‘无米之炊’;安全隐患突出,如同‘头顶悬剑’。”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湘潭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玉芬在介绍调研情况时,直面问题。
核心矛盾指向“收支倒挂”:由于租金标准长期未调整,年租金远低于市场水平,已无法覆盖持续攀升的基础维修费用和人员薪酬支出,收支状况严重失衡。
更深的隐患在于安全——砖木结构房屋老化严重,消防安全设施不足,维修成本持续攀升。同时,退出机制不畅、资产盘活路径模糊等问题相互交织,让管理运营步履维艰。
协商焦点:直指核心的“思想碰撞”
协商会上,委员们的提问直指要害,与部门回应形成富有建设性的互动,充分展现协商民主的活力。
“退出机制不畅,盘活路径模糊,是否有计划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市政协委员谢姣率先发问,引发关于如何为管理工作建立制度基础的深入讨论。
“租金标准十余年未变导致的严重收支倒挂,能否探索‘成本租金+差异化补贴’模式?”市政协常委韩广宁的提问关注如何在保障民生与维持运营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安全监管容易‘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如何厘清职责边界?”市政协常委康海湘直指安全责任落实难点。
“如何厘清‘政策性保障’和‘市场化经营’的边界,运营管理有何具体计划?”市政协委员陈衍璋追问。
面对提问,市住建局、发改委、应急管理局、国资委及潭房集团、城市两区相关负责人积极回应,直面问题、坦陈困难,务实寻求破解之道。讨论不仅聚焦问题本身,更深入探讨了政策突破的可能、资金筹措的渠道、多方协同的机制,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靶向。
创新路径:系统改革的“破题之策”
专题协商不是终点,而是凝聚共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新起点。这次协商最重要的成果,是形成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涵盖政策体系、安全管理、运营效能、盘活路径四个维度,共计14条具体措施。

3月13日,致公党市委会赴湘潭城发·潭房集团就“强化城市直管公房管理 助推文化街区建设”课题开展实地调研。
在政策层面,建议尽快制定《湘潭市国有直管公房管理办法》,建立租金动态调整机制,规范准入退出程序,为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压实主体责任、实施隐患分类整治、拓宽资金渠道等具体措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创新盘活路径的提议。报告建议推行“商住分离”管理,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公房实行市场化运营;探索“微改造+文旅融合”模式,将直管公房改造为文化驿站、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推动资产功能置换,将零散公房转化为社区养老、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
这些建议既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又兼顾民生保障和资产增值,为直管公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这场协商会,不仅是对直管公房管理难题的深度把脉,更是通过协商民主寻求破题之道的有益实践。它清晰地表明,守护好群众的“安居梦”与算好城市的“发展账”并非单选题,通过守正创新、系统施策,老旧公房有望焕发新生,成为城市更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陈静
作者: 陈静 编辑:王燕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