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市政协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专题协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今年,市政协紧扣中心精准选题,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课题,列为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课题。

市政协成立了由主席杨真平任组长,分管副主席、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有关市直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4至7月,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园区、企业、项目实地调查,深入研讨、广泛征求意见,赴外地考察学习,形成了调研报告和《关于“完善五大机制 实施五大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案》(草案)。

9月23日,市政协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议政协商,6名市政协委员围绕协商主题分别发言,市发改委、市乡村振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市政协常委现场提问互动交流。

大家围绕当前城乡统筹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产业怎么兴”“要素怎么下乡”“民生怎么保”等系列难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产业怎么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怎么兴?建议案提出,以城乡产业融合为基石,突出品牌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工程。具体提了四条建议,分别是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守住底线确保粮食安全,市县聚力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智慧化发展。

李明扬委员建议,厘清底层逻辑,建立良好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壮大集体经济,以点带面,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

罗少卿委员建议,应依托驻潭高校和本土名企,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启动建设“以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助力乡村振兴的服务平台。

周中秋委员建议,要做强做优花卉苗木产业,打造长株潭城市圈美丽后花园,让花卉苗木产业“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要素怎么下乡?

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

打通要素流通堵点,建议案提出,以城乡要素流动为导向,突出要素下乡,实施乡村“政人财”三通工程。即,审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现政通扶农;不断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实现人通兴农;逐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实现财通惠农。

“新乡贤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建议完善公职人员‘告老还乡’制度,鼓励成功商人携资回归,搭建乡贤能人服务平台,优化乡贤回乡服务体系。”杨智委员建议。

文亦良委员建议,聚焦要素融合,畅通发展路径,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土地资源,着力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引导各类资金下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

民生怎么保?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建议案提出,以城乡互联互通为重点,突出规划引领,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质工程;以城乡民生改善为目的,突出文化振兴,实施乡村公共服务普惠工程;以城乡生态文明为底色,突出垃圾治理,实施乡村人居环境净化工程。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要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推动城乡收入水平融合;抓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融合。这样,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才有源头活水,农村面貌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高湘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建设宜居家园。”许博委员建议。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陈静    编辑:叶剑杰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