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政协: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打造生态经济双赢样板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10月下旬,在汨罗市白水镇毛岭村的田野上,湖南海云种植合作社的打捆机正有序作业。这是我市推动“秸秆变宝”项目的生动场景。伴随着规律的机鸣声,散落田间的秸秆被迅速吞入、压实,转眼变成一块块方正结实的草捆,整齐码放在田垄旁。这些草捆正是汨罗市政协通过专题调研、民主监督推动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成果。

  

  以前秋收后的秸秆处置一直是困扰基层的难题。市政协组织部分镇(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和界别委员深入调研后发现,就地焚烧虽能图一时方便,但滚滚浓烟不仅污染空气,还埋下安全隐患。在市政协农业农村和人资环委的协调推动下,白水镇建成了2个秸秆收储网点和1个收储运中心,形成了“村级收集+合作社转运+集中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通过“调研、协商、监督、落实”的闭环机制,切实推动了该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开展,努力从制度层面破解处置难题。

  

  作为镇里重点培育的收储运中心,海云种植合作社在市政协农业农村和人资环委的指导下,投入专业机械开展秸秆离田作业,累计完成面积4782.15亩。经机械打捆压缩后的秸秆,已成为本地养殖场中受欢迎的牛羊饲料。这一转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秸秆从“废弃杂物”变为“田间商品”,既从源头上杜绝了焚烧污染,又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渠道,为养殖户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

  白水镇乡村振兴政协委员工作室负责人彭健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秸秆高值化利用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协协商平台作用,推动建设秸秆有机肥加工车间,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循环利用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能。从“老大难”到“资源宝”,白水镇正通过民主监督、技术推广和产业联动,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

作者:王滔    编辑:王滔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