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政协不说再见
徐 煜
又是人间四月天,不知不觉中离开政协机关已经两年半了。接到文伟副秘书长的约稿电话时,想起五年前纪念全国政协70周年是我在约稿,而五年后我又成了被约。还有,政协成立四十年,我有十年;我工作四十年,政协有十年。这约与被约之间,十年与四十年之间,是要修得多少情缘,才有这样“我刚好经过,你恰好盛开”的最美遇见啊?顿时,我的脑海浮现出“十年政协缘,一生政协情”这句话,有情有缘,就不说再见。
点燃的岁月,不说再见。其实在点燃和奋斗的选词上,我犹豫了一下,后来想想,我在研究室做的是服务和幕后的工作,政协是奋斗的,我是点燃的。清晰地记得,在任职前谈话时,市委时任的兰香书记说了两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一句是忍痛割爱,一句是多做调研。第一句让我很是动情动容,毕竟,在市委政研室工作也是十年,有书记这么一个“爱”字,才觉得值得。第二句,其实是为我去政协指路,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都离不开调研。所以到政协后,一直把调研和文稿作为政务服务的重头。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说我这十年还留下些许痕迹,那也是在这两块。文稿服务特别是每年的政协常委会报告,那可是重头戏,会议召开前两个月就要开始备战。政协十年,起草了九次常委会报告,记得最后一次在政协常委会的报告起草说明时,我用了“徐郎才尽”,确实拼搏到感动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了,要知道,每一次等到报告上常委会讨论,之前就至少经历了八、九轮甚至十几轮的修改。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奉献着青春的尾巴,体味着人生的苦乐。不过,苦只是过程,苦过之后,回忆都是甜甜的,特别是当会场的掌声如雷、外界的好评如潮时,所有的煎熬、等待、委屈都化作了为政协添彩出彩的欣慰、自豪和力量,支撑着我们研究室的兄弟们一路前行。再说调查研究,这十年来林林总总做了二十多个,从“用”的角度看,一部分还是囿于眼界、视界或是见识、胆识,很难称得上睿智之言、有用之策。当然,也还是有那么几篇没有辜负“点燃”这个词的。我到政协参与的调研处女作就是2012年的环南湖规划保护建设管理课题。这个调研是在市委市政府作出“城市南延”决策的大背景下,在时任社光主席“想市委领导之在想、之未想、之将想”总体定调下,调研报告提出,以自然生态为“根”,以湖湘文化为“魂”,以休闲养生为“题”的规划理念,“一湖联两区、建设新城市”的总体布局,“三区一中心”(生态文化新景区、现代滨湖新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中部地区会议中心)的功能定位,现在看来,课题成果还是很有前瞻性、转化率。还有就是2017年开放崛起战略的课题调研,当时为落实省委的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市委将这两大课题交办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时任新楚主席以“首位任务”为定位,坚持唯此为大、为重、为先,要求集全政协机关之力做好这个调研。调查、研究、撰写历时三个多月,报告形成初稿后,光是讨论就先后历经专家咨询指导会、调研组讨论会、市直单位讨论会、专家评审会、政协主席会、常委议政会等12场次,这也是我在政协工作期间,为调研报告而通宵加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调研提出的“一极三区两中心”,特别是当时提出的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想,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政协还真是能够聚众力、汇众智来参政设谋、建言献策。
淬炼的熔炉,不说再见。我是近40岁进的政协,从不惑到天命的十年,我最大的淬炼应该就是从政协这本无字之书中悟到了人生“三界”:看事的眼界、守静的意界和有趣的世界。这三界中,最为获益的又是看事的眼界。政协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主席们多数来自党政机关一线,从领导岗位上转任过来的,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可以向他们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政协委员也大多是官员、学者、企业家、艺术家和各界的专家、大家、名家等精英群体,也就是陈云同志早期戏称的“带着瓜皮帽、踱着四方步、手持鹅毛扇”的社会贤达、智谋人士。所以,我们讲政协的优势,一般都会说人才荟萃和地位超脱,而这两条都和看事息息相关。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看事就有高见远见;地位超脱,不陷藩篱,看事就能独立独到。我翻看了岳阳政协成立40年来有影响力的提案,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一判断,就说长江和洞庭湖的保护,从1984年一届一次起,就有委员提出“关于加强洞庭湖鱼类资源的调查和科学管理的建议”,40年来的每一届次都有我们委员关于保护、建设“母亲湖”的肝胆之言。还有,拯救振兴巴陵戏、保护城市大水缸、发展精细化工、打造湖南开放桥头堡、珍珠山公园建设、规划建设沿湖风光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等,都是很有见识见地,而这些看事谋事的眼界,给了我极大的启迪。
温暖的家庭,不说再见。政协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可容不同党派、不同界别、不同身份、不同意见、不同声音,平时“散是满天星”,一到年底年初的“两会”时间,便像极了我们的春节过年,委员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聚成一个家”,共聚一场,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在这个家中,从初识政协,熟悉政协,热爱政协,难舍政协,带给了我成长与坚强、价值与快乐、温暖与感恩。忘不了,是政协这个家接纳了我,让我有幸成为四十年来政协的首任研究室主任;忘不了,是政协这个家成就了我,让我有了激扬文字、施展所能的平台;忘不了,是政协这个家包容了我,让我的自负、任性、固执在时光的磨刀石上磨成平凡、平静、平淡;更忘不了,是政协这个家照亮了我,让我在连续失去母亲和妻子的人生至暗时刻,一直有着继续往前走的光亮和力量,正是这个家的善意、美意、暖意,让我懂得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让我相信时间会沉淀出静好,经历会修炼出丰盈,萧瑟尽头会是新芽丛生。
今年是政协不惑之年的华诞,也正好是《南方周末》创刊四十周年,那么我就借用该刊新年献词里的一句话送给我的老东家:“不惑是哪怕见惯山川湖海,仍能在意一粒沙、一滴水。”相对于岳阳政协的四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每一个我们都只是一粒沙、一滴水,但无数沙粒、水滴的祝福,就能堆积成人民政协的广阔、汇聚为人民政协的磅礴。
(作者系第七届、八届岳阳市政协常委,岳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编辑: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