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文史|零陵渔鼓

  零陵渔鼓是流传于今永州市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产生于明末时期,是零陵特色地方曲艺形式。零陵渔鼓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经整合与交融后最终走上了舞台,成为了观众喜爱的地方曲艺形式。零陵渔鼓在永州曲艺史上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它反映了社会最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道德背景,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历吏研究价值和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术价值。2012年8月零陵渔鼓被批准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一、零陵渔鼓的发展历史

1、零陵渔鼓的早期形态——叙道情时期。明末时期,零陵城内有人去世,就请道士施法布道叙道情,为亡者“超渡解难”。道士手持长两尺有余、一端蒙皮的竹筒,边敲边唱,为死者超渡,所唱内容比较单一,一般为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这种简单的说唱,视为打渔鼓、唱渔歌,是零陵渔鼓的雏形。

  2、零陵渔鼓的确立期。清初时期,渔鼓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唱渔鼓不再是道士的专利。因为渔鼓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许多人就自制渔鼓,在田间劳作短暂休息时,在茶余饭后,都学唱渔鼓,所唱内容已不再含宗教色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随意性很强。后来,有人把唱渔鼓作为一种职业,手持渔鼓走街串巷,唱一些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词句,换取一定的钱物,用以谋生。自此渔鼓在零陵传唱开来,零陵渔鼓也从此定型。

  3、零陵渔鼓的成熟发展期。零陵渔鼓到清朝后期已广泛流行,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零陵渔鼓由单一的说唱发展为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演唱的题材更为广泛,主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英雄故事为多。伴奏也不再单一,加入了弦乐、碗碟等。演唱风格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融入了戏剧、小调等诸多元素。演唱形式上出现了对唱、渔鼓戏、表演唱等多种形式,令观众耳目一新。

  二、零陵渔鼓的演唱

零陵渔鼓分为南、北二路,南路多用5/2定弦,北路多用2/6定弦。

零陵渔鼓演唱内容一般以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历史演义等为主要题材。

零陵渔鼓演唱结构一般先由一首七言诗唱段做引子,叙述故事的缘起,接着才是由唱段与表白(包括韵白或朗诵)相间而成的正文部分。

零陵渔鼓的曲调起初是反复演唱的单曲体,徽调式,曲体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后经发展曲式不再单一。

零陵渔鼓的演唱灵活多变,一人可唱多种人物,既可在叙事中抒情,也可在抒情中叙事。其唱腔很有特点,行腔极具跳跃性,到高腔部分,艺人会使用假嗓或将真假声结合,这种技巧的运用,在其它渔鼓中并不多见。零陵北路渔鼓的唱腔富于变化,演唱者根据曲目情节的变化发展、人物性格的不同,不断变化唱腔,能把曲牌体和板式唱腔穿插其中,也能把小调、渔鼓腔、戏曲腔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零陵渔鼓的主奏乐器为渔鼓筒,后用二胡、三弦、月琴、大筒(皮琴)、碗、碟等伴奏,发展到今天还融入了电声乐器。零陵渔鼓的语言始终以地方语言为基础,零陵渔鼓演唱形式分三种,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

  零陵渔鼓的唱词格律多为七字句、十字句,长短不一的词句也有,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字数不能相差太大。唱词要求押韵,一般采用“江、阳、中、冬”之类明亮的开口韵,以方便演唱。

  三、零陵渔鼓的艺术成就

  1、零陵渔鼓音像制品。通过现代化手段保护零陵渔鼓,主要是在解放后。文化部门组织渔鼓队深入农村、厂矿、企业进行巡回演出或参加重大民间艺术活动,都进行了录音、录像,且数量较多。颇具代表性的有:1964年由航运工人何君宇演唱的渔鼓《一双草鞋》参加全国职工曲艺演出,荣获演出奖;1952年,民间艺人文正才演唱的渔鼓《三姑记》参加湖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观摩汇演,获观摩汇演奖;1975年,区花鼓戏剧团用渔鼓唱腔移植的现代戏《红灯记》第六场《赴宴斗鸠山》,参加湖南省民间曲艺、舞蹈调演获表演奖,以上都由湖南省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音像制品由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制作发行。2013年8月,新编渔鼓节目《我们村的那些幸福事儿》先后参加永州市、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并在永州市汇演中荣获金奖。

  2、零陵渔鼓代表性曲目。零陵渔鼓的演唱讲究随口而出,演唱者一般见到什么就唱什么,所以它的曲目很多。一些传统的和近年创作的代表性曲目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秦香莲》《十月怀胎》《洪兰桂逃难》《十字新语话当今》《我们村的那些幸福事儿》等等。

四、零陵渔鼓传承人

零陵渔鼓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唐天保(市级),其2008年经区文化馆推荐为零陵渔鼓“非遗”传承人。

唐天宝,男,1942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零陵区电影公司退休人员。他自幼爱好文艺,8岁时就跟家叔学唱零陵渔鼓、零陵小调,还学过打快板。1958年10月考入冷水滩剧团,学唱祁剧,跟名师王赛雀学艺三年。1963年4月赴省参加“农村文艺宣传队训练团”学习,回县后在文艺轻骑队演出服务2年。1965年4月调零陵县电影管理站任第四电影放映队长、宣传员。1976年7月回电影管理站任宣传组长,负责全县电影宣传工作。1989年任零陵县电影公司总经理。退休后参加永州市中老年健身艺术团至今。

他从事文艺工作几十年来,自编自演的表演唱、零陵渔鼓、零陵小调、零陵快板、顺口溜等节目,至少有数百余件,荣获过省级奖的节目(含电影幻灯节目)有6个,其中《说当兵》《缸》《计划生育好处多》这三个节目曾参加省展览馆展示演出一个半月。《泪痕》《科技养猪》等节目获湖南省科技二等奖。获地区奖的作品有《赌博惨案》《少生优生幸福多》《我家过上好生活》《荷香改嫁》,获优秀演员奖的作品有《两头小猪》等。

2005年后在市老年艺术团期间,他自编自演优秀作品有《我们永州好地方》《十字新语话当今》《夕阳辉映朝阳红》《我们老年大学好》《我们农村新事多》《渔鼓声声唱零陵》等,小戏小品节目有《徐九斤审潘金莲》《严小姐闹严府》《快乐的残疾人》等。2012年8月他创作的《我们农村新事多》作品,入选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节目名单。

作者:王先均    编辑:王先均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