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多方智慧力量 共同缔造和美乡村

  ——祁阳市政协副主席陈振文赴黔渝鄂湘边区调研“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和美乡村”工作

  5月7至13日,祁阳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振文率队前往黔渝鄂湘交界边区,就“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和美乡村”课题展开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在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重庆铜梁区,湖北恩施市、宣恩县,湖南怀化市中方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初夏时节,调研组一行行走在黔渝鄂湘边陲腹地,真切感受到政通人和、田园秀美、乡风文明、民富村兴的和美乡村景象。

  陈振文在调研中指出,湘鄂黔渝边区的和美乡村建设,由于激发了内生动力,凝聚了多方财智,扎扎实实强产业,实实在在惠民生,因而治理有效,经验典型,非常有借鉴意义。

  加快现代化社会治理步伐,社会管理成效显著。重庆市铜梁区通过建成“雪亮工程”,成立社会治理创新中心,6160个视频监控镜头,整合接入公安、教育、应急、居民小区等单位视频监控镜头2.3万个,形成了区、镇街道到村三级全覆盖的扁平化治理服务网络体系。在各村设立“开英工作室”提供法律服务,调解婚姻家庭纠纷,同时通过庭院理事及时纾解邻里矛盾纠纷,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化解在最基层,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果和效率。宣恩县大力实施“十个一市民公约”,通过入脑入心扎实有序的宣传推广,广大市民村民在不知不觉中,文明了行为,整洁了环境,涵养了素质,提升了品位,城乡人人处处皆可成为传递美丽宣恩的鲜活名片。

  注重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走出一条和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新路子。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宣恩县各村镇根据湖北省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一方面激励村民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潜能,利用乡贤财智,建设和美小院,在建设和美乡村过程中,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和谐共生。另一方面纷纷成立“石榴籽”公司,或以农户+合作社(镇投公司)的模式,以现代科技为动力,发挥地方资源禀赋,打造擦亮知名农产品品牌,促进民族团结,壮大村集体经济。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将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连在一起,既解决了建设融资的难题,又突破了市场销售终端的困难和瓶颈,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建设花园、果园、产研学基地、旅游目的地等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获得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黔渝鄂湘交界处基本地处山区岩石林地,可用开发的土地面积并不宽裕,但由于整体规划布局合理,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如宣恩县“北茶叶、南水果,高山种药材”的整体布局,怀化市中方县桐木村百年老藤带动周边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业发展,等等,充分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浪费不折腾,形成公司农户齐发展,品牌效应更凸显的可喜局面。

  注重大力培养本土农村人才,尤其是本土年轻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通过发展产业吸引人才,参与产业经营管理锻炼人才,具备三年村干部经历即可优先考取公务员等留住人才的措施,使得高素质青年农民成为振兴农业农村、建设和美乡村的中坚力量。广大年轻村干部坚持市场导向,善于将优惠政策扶持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生产力,引导并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彰显优势,促进乡村全链条发展、多业态振兴。

  贯彻“大生态”理念,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古村落保护相融相生。黔渝鄂湘边区位于武陵山脉与云贵高原连绵交接处,生态脆弱,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春树暮云,山林蓊郁,枝繁叶茂,植被葱茏;沿途河流如酉水、清江河等即使遇暴雨洪水,也能清澈见底,一碧如洗。同时该区域为民族融合地区,民族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其亮点和特色。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家寨吊脚楼群为核心,以建筑艺术和土家文化为灵魂,通过活化、再生、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场景,成为集土家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农耕文化体验、沉浸式演出等项目为一体的康养休闲胜地。如今古色古香的彭家寨,如同镶嵌在大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在宣恩县西南边陲。(陈萍 张桂华)

作者:陈萍、张桂华    编辑:张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