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亦即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沿岸乡村,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郴州市的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称“花灯戏”,在新田叫“花灯”。
新田花灯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和民间口传,最早出现于明清,到清康熙年间,便极为盛行。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夕,花灯艺人“饰童男女相对跳唱,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奏。昼则装演故事,夜则往来迎灯,鼓乐喧闹不绝……”耍花灯、看花灯,成为新田城乡民众一道节庆盛宴。
新田花灯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腔与郴州嘉禾及永州零陵、道县、蓝山基本相同。多为“三小”戏,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尤以小旦、小生“对子调”较普遍,类似湘北“地花鼓”。旦角一般由男性反串,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吸收民间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手不离扇帕,唱念做结合,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充满浓郁的泥土芬芳。
新田花灯曲调以小调为主,新田县文化馆曾搜集整理花灯曲调200多曲。小生小旦外出踏青、观花,多唱“走调”、“到春来”、“放风筝”;男女抒情多唱“摘葡萄”、“大开东门”、“一匹绸”;述事多唱“劝夫调”。有的花灯戏则吸收祁剧南北腔弹唱、二流。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有高音二胡、大筒(俗称婆琴)、小唢呐、三弦、月琴、镗鼓、大钹、小钹、高音小锣、云锣、大筛锣等。过场音乐分为吹打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打击乐引用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曲调以其特有的七度下行和八度的上行以及“哪嗬子嗨,哪嗬衣嗬嗨”等特性衬词的运用,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新田花灯剧目主要来源于灯戏艺人集体创作以及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据不完全统计,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观花》、《下洛阳》、《打安徽》、《大小刘海砍樵》、《盘花》、《梁氏改嫁》、《五更劝夫》、《张古董借妻》、《讨学钱》、《山伯访友》等。剧目中精华与糟粕混杂,有的剧目如“十八摸”,内容庸俗、做作轻佻,小丑表演扭捏作态、语言粗俚,有伤风化。鉴于此,解放以前,花灯只能在乡村“草台”上演,不能进城登大雅之堂,有些大村庄戏台也不准演唱花灯。
新田花灯无专门戏班,往往于逢年过节或冬闲时,民众自由组合,边习练边演出。新田花灯主要分布于南乡和北乡的骥村、城东部分乡村。比较有名气的花灯艺人有大凤头村的郭先德,其多在南乡一带教唱花灯。源头村的花灯师傅李火荣,戏路宽、调门熟,徒弟遍布新田,该村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几句“呀嗬咦嗬咳咳……”花灯曲调。骥村胡家的胡达厚兄弟俩,俗名“大娃”“小娃”,一“丑”一“旦”,是有名的花灯谜。有一年夏天,大丑小旦在地里翻红薯藤,一时“灯”瘾发作,便大唱对子调,扭来扭去,竟将大半块土红薯藤踩踏殆尽。
新田花灯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同时花灯的音乐优美,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因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得人们的喜爱。在过去精神文化较为贫瘠的年代,看一场花灯如同享受一场精神文化大餐。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古老的新田花灯逐渐退出农村文化舞台。2008年9月,“新田花灯”由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在文化部门的引导下,由群众自发组建了几支花灯演出队伍,如夕阳红花灯队、艺苑彩调队、双碧社区花灯演出队等,成为“新田花灯”仅存的一点余光。
(徐银飞 收集整理)
作者:徐银飞 编辑: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