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康
近日,笔者走进衡阳市档案馆特藏室,目光定格在展厅中央那尊半身塑像——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的雕像上,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这尊名为《狼牙山之魂——老英雄葛振林》的雕塑,出自著名艺术家魏子人之手。这位曾塑造韶山广场毛泽东铜像的创作者,于1987年为庆祝建军60周年倾心打造了这件作品。雕塑以细腻的肌理还原了英雄的非凡神采:军帽下露出的额角线条刚毅,仿佛仍带着硝烟的灼痕;脸颊棱角分明如刀削,每一道纹路似乎都镌刻着战火的洗礼;目光如炬,既藏着对侵略者的蔑视,又含着对民族未来的眺望。
雕像旁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英雄的遗物。一根枣红色的藤木拐杖斜倚在丝绒衬布上,杖头被岁月摩挲得温润发亮,底部的橡胶垫早已磨平,露出深浅不一的刻痕。这是葛振林晚年使用的拐杖。旁边的青墨色砚台边缘磕了个小缺口,离休后的葛振林常常用一支英雄牌毛笔,在灯下给孩子们写回信……
特藏室的空气里弥漫着纸张与墨香的气息,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站在雕像前久久凝视,这是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一个民族挺立的最坚硬的脊梁。

晚年葛振林。
狼牙山巅的壮歌回响
1941年深秋的狼牙山,被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了宁静。晋察冀边区的天空下,7万余日军正展开毁灭性“大扫荡”,3500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如饿狼般扑向易县西南的狼牙山,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机关一网打尽。
9月25日黎明,狼牙山地区的枪声骤然密集。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七连接到紧急命令: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当大部队安全撤离后,连长决定留下5名战士担任后卫阻击——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5个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要面对的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你们一定要拖住敌人,为大部队争取时间!”临行前,连长紧紧握住马宝玉的手,目光里是沉甸甸的信任。
战斗在崎岖的山路上打响。班长马宝玉沉着指挥,葛振林和战友们利用狼牙山的险要地形,时而隐蔽在巨石后精准射击,时而转移到树丛中投掷手榴弹。
山路上很快躺满了敌人的尸体,但更多的日军仍在往上涌。5个年轻人边打边撤,有计划地将敌人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当他们退到半山腰时,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则是三面绝壁的绝路。“走!”马宝玉斩钉截铁的一声令下,5个身影毫不犹豫地转向了悬崖方向。他们知道,这一步选择意味着什么:用自己的生命,为群众和战友赢得时机。
攀登顶峰的路成了浴血奋战的征程。葛振林的左臂被流弹擦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但他咬着牙继续射击;宋学义的手榴弹扔完了,就捡起石块砸向敌人;胡德林的枪管打热了,就用衣角裹着继续战斗。到了棋盘陀顶峰,他们居高临下继续阻击。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光,马宝玉突然夺过胡福才手中的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同志们,用石头砸!”
当又一批敌人扑上来时,马宝玉毅然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爆炸声中,5位壮士屹立在悬崖边,回头眺望群众和主力远去的方向。“我们的任务完成了!”马宝玉激动地说,随即砸碎了手中的步枪,第一个纵身跳下悬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激昂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葛振林紧跟着跳了下去。当他从剧痛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被山腰的树枝挂住,浑身骨头像散了架,而不远处的宋学义也正挣扎着想要起身。后来他们才知道,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已经壮烈牺牲。
据当年的日本老兵回忆,当日军冲上顶峰发现只有五具步枪残骸和悬崖下的血迹时,许多士兵久久沉默。部分日军甚至脱帽向悬崖致敬,这个举动后来还让他们背上了“通敌”的嫌疑。侵略者或许永远无法理解,是什么力量让这5个年轻人宁愿跳崖也不投降,那是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是八路军战士对人民的赤诚。
狼牙山的枫叶红了又落、落了又红,八十载光阴弹指而过,但那5位壮士跳崖时的壮歌,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空。
英雄的生命华章
雕像中葛振林的目光穿越时空,诉说着一位英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1917年,葛振林出生在河北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童年记忆里满是苛捐杂税和地主的压迫。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0岁的葛振林毅然参加革命,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烽火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八路军战士。
从悬崖下被救起的葛振林浑身是伤,腰椎和腿骨多处骨折。在老乡的山洞里养伤时,他常常抚摸着身上的伤疤说:“只要还能打仗,我就不能停下来。”伤愈归队后,他带着狼牙山赋予的坚毅,先后投身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战士炸毁敌人碉堡;在朝鲜战场上,他冒着美军的炮火冲锋在前,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为中朝友谊立下新功。
1955年,葛振林被授予少校军衔,胸前挂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但他从不炫耀功绩,总是说:“功劳是牺牲的战友们的,我活着,就是要替他们看看新中国。”朝鲜停战后,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湖南,先后担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公安大队副大队长等职。
1966年,葛振林调任衡阳市,先后任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81年离休时,组织上按正师级待遇安排他休养。
离休后的葛振林把精力都放在了关心下一代上。他担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成为全国近200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经常用略带河北口音的普通话给孩子们讲狼牙山的故事。讲到战友们跳崖时,这位老人总会眼含热泪:“你们要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多少人命换来的。”
在衡阳黄茶岭的小院里,邻居们常常看到这位“干巴老头”的身影。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戴一顶黄军帽,那是因为跳崖时碰伤了头,需要挡挡风。街角擦鞋摊的李云记得,葛老常来问她生意怎么样,孩子上学了没。“穷人富人,他都合得来,但更心疼穷人。”老伴王贵柱这样评价他。
1988年,葛振林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获得国家教委和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面对荣誉,他总是淡然一笑:“我做的这些算什么?真正该被记住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年轻生命。”他把政府发放的补贴攒起来,悄悄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学生,直到孩子们考上大学,才知道当年默默帮助自己的“葛爷爷”是位英雄。
晚年的葛振林身患多种疾病,但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2004年冬天,他因肺心病住院,喉咙上插着管子仍不忘关心窗外的雪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上学。护士们都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因为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他脸上也总是挂着微笑。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这位88岁的老英雄在解放军一六九医院停止了呼吸,临终前还在哼着“老子的队伍才开张”的旋律。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狼牙山主峰的“五勇士纪念塔”在岁月中愈发挺拔,塔身上“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的题词熠熠生辉。每年清明,都会有成群的青少年来此祭扫,聆听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葛振林曾经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学校里,“狼牙山精神代代传”的主题活动从未间断,孩子们用绘画、诗歌、话剧等形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葛振林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真谛。从狼牙山跳崖的壮士到关心孩子的校外辅导员,从战功赫赫的军人到平易近人的老者,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正如他常说的:“英雄不是用来仰望的,是用来学习的。要学的不是跳崖的勇气,是为国为民的担当。”
凝视着雕像旁那支毛笔和砚台,我仿佛看到老人晚年灯下疾书的身影。那些写给孩子们的回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穿越岁月的力量。这就是葛振林用一生书写的答卷:用忠诚对待信仰,用勇敢面对危难,用平凡诠释伟大。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