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喧嚣” 越要静下心来读点书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世界“喧嚣”,人心浮躁,静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着实令人忐忑。

  01 这个世界很喧嚣

  “百度”对“喧嚣的世界”定义是:现代社会快节奏、信息爆炸、竞争激烈、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环境。按照这个定义,这个世界确实很喧嚣。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关税壁垒……,正在演奏一曲不和谐的交响,无数人焦虑不安;

  业态更新步伐疾,行业竞争很激烈,生活节奏非常快,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不少人彻夜难眠;

  科技狂奔的脚步声与人工智能觉醒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既让人憧憬明日天堂,又让人担忧未来变数;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如海啸般涌来,既丰富又复杂,让人难以分辨和选择,最终只能在方寸之间的手机屏幕上,碎裂成无数个真假难辨、转瞬即忘的时间泡沫……。

  02 喧嚣带来的是浮躁

  我的脑海中时常闪现这样两幅图景:多年前,火车上、公交车里、公园内,总有人手捧一本书、或是一本杂志、一张报纸,低着头专注阅读,并时而眉头一皱,时而会心一笑。现如今,地铁里、高铁上、公园内,也有无数人低着头,但指尖却在冰冷的屏幕上飞快滑动,很难再见低头阅读的身影。

  我也时常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思来想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喧嚣的世界,过度的噪声和压力,人心变得浮躁了。正是这种浮躁,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深度学习和读书失去兴趣,有的几乎忘记了如何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完整的书----

  从小到大接受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让人难以体验真正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一旦遇上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持续不断提供的新鲜、轻松和刺激,阅读便成了痛苦的过程;

  短期经济回报成为潜意识的筛选标准,“读这本书能赚更多钱吗?”于是乎,有人将不能立即变现的知识归为“无用”;

  每天接收相当于古人一辈子的信息量,给人提供了“偷懒”的可能,让人产生对深度原著阅读的拒绝;

  世事变化太快,一时难以适应,工作或生活压力带来心理焦虑,失去阅读的心境;

  长时间通勤、加班消耗了大量精力,“太忙”“太累”“没时间”,成了理所当然的自我安慰;

  现代科技开发的捕获人的注意力的先进技术,个人意志力很难与这些精心设计的产品抗衡……。

  是现代技术让人不再需要读书了吗?非也!因为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世界从未如此“现代”,人的内心却从未如此“空白”。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了“精神食粮”的填充。

  03 读书是疗愈浮躁的“良方”

  要在喧嚣中克服浮躁,找到内心的宁静,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平衡自己的生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因为,书籍是精神食粮,读书是一场虽然艰苦但却愉悦的修行。

  当我们翻开书页,便开启了一场与灵魂的对话,你需要凝神静气,跟随作者的思绪,在字里行间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这份专注,是疗愈浮躁的“良方”。

  读书能给人以深度,继而不再浮躁。

  我们误以为刷手机是在“获取信息”,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无法串联成美丽的项链。

  一方面,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无论小说、历史还是科普,都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框架。读《红楼梦》,我们窥见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人性的复杂;读《人类简史》,我们获得的是俯瞰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视角。有时候,一个观点可以带给我们突发的灵光闪现,一段话可以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另一方面,哲学、人文、管理、经济、科技等各类专业知识,都有极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唯一的路径就是细细“读”、慢慢“嚼”。

  这种深度、系统的知识建构,是任何碎片化阅读都无法替代的。它让你言之有物,思之有据,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

  一个有深度的人,是不会浮躁的。

  读书能给人以宁静,继而不再浮躁。

  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心智冥想”。专注于书中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暂时从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烦恼中抽离出来,降低心率,缓解紧张情绪。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研究发现,每阅读6分钟,压力水平能降低68%。

  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本好书,便可度过一段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当现实的压力令人窒息,当内心的焦虑无处安放,书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避风港。它不是逃避,而是一种疗愈。

  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让人释放自己的情感;领悟智者的智慧,让人豁然开朗。英国作家毛姆曾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这份在静谧中获得的内心秩序与宁静,是刷再多的搞笑视频也无法给予的慰藉。

  一个宁静的人,是不会浮躁的。

  读书能给人以智慧,继而不再浮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静下心来读书,如同为心灵开启一场深度的滋养之旅。

  通过阅读,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吸收他们的智慧与感悟。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独立、丰盈的内心世界,减少对外部喧嚣的依赖,获得更稳固的精神支柱。能让我们的思路更为清晰,内心的洞察力更加敏锐,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深刻的感悟,更能保持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和积极情感,继而在读书学习中“净心、悟道、追梦”。

  通过阅读,能让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知让多少虚度光阴的年轻人幡然醒悟,变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焕发出无限的青春活力。

  通过阅读,能让我们走进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动机、情感和困境。这种“角色代入”的体验,能增强同理心与情商,极大地锻炼我们理解他人、感知复杂情感的能力,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善解人意。

  一个精神充盈、善解人意的人,是不会浮躁的。

  读书能给人以力量,继而不再浮躁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读书、品书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碰撞、心灵融合的过程,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交流与沟通,让我们能更好地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和价值,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还能反思和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认知自我、校正自我,从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塑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放下手机,沉浸于书本时,是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这种让大脑专注于线性和逻辑性文字信息的锻炼,能强化深度思考,大大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文字本身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时,大脑需要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声音和情感。这样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相比被动接收图像的影视,更能锻炼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多读几本当代伟人的书,前行方向自然更明朗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更清晰了,思维能力自然提升了,人生格局自然打开了。

  多读几本古代先贤的书,德性修炼自然厚重了,面对喧嚣带来的种种烦恼,更能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了,心态自然沉静了。

  多读几本文学作品,会在阅读中吸收优秀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行文结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阅读高质量文本的人,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多读几本与自身职业有关的书,专业水平自然提高了,业务能力自然增强了,工作业绩自然提升了,成长进步自然加速了。

  知识就是力量,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会浮躁的。

  04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和能力

  一个人是否想读书,是进取力的体现;是否会读书,是学习力的体现;是否能坚持读书,是意志力的体现;是否会用书,是行动力的体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和力量。

  真正持久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在好奇心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非外部压力。当我们找到与自己生命经历共鸣的知识,体验到“恍然大悟”的快乐时,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自我完善、“我想读”的自然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好读书、会读书的人,会寻找兴趣的入口:不执着于晦涩的经典,也不强迫自己读“难啃”的书,而是从一本感兴趣的悬疑小说、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甚至一幅精美的绘本开始,再找一个舒适的角落,泡一杯清茶,暂时将手机调至静音或放在另一个房间,读着读着,时间长了,油墨的清香、翻页的沙沙声,自然成了一种享受。

  真正会读书的人定会潜心领悟精髓。古人言:“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只有潜下心来,下功夫去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能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博采众长、广泛涉猎是读书的又一要义。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面对浩瀚的书籍,只有以海纳百川、求索不息的精神,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开始,从职业最需要的方向突破,找到学习与自身需求的连接点,有所侧重地、为我所需地阅读,才能培养学习兴趣,夯实知识根基。

  读书要有良好的习惯。经常阅读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不必强求自己一开始就能读多长时间,每天睡前放下手机,专注地读15分钟,慢慢地,阅读就会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了,沉浸于书中的150分钟都会不知不觉了。

  读书需要持久的坚持。读书过程中,要注重借鉴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在读中问、在读中讲、在读中行等学习方法,发扬挤劲、钻劲、韧劲,持之以恒,方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用书。“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读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克服学习和应用不统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为装点门面而学、学一套做一套,以及被动应付、过度功利化等不良情绪,才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05 是时候静下心来读点书了

  人生就是一本书,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你不用去远方,好“伙伴”就在你身旁。“书中自有黄金屋”,好读书,读好书,与书为伍,与书为伴,可以让我们更加强大、更有成就。

  读书不是在否定科技,而是在手机屏幕和纸质读本之间寻求平衡点,在文化传承和现代文明之间寻求结合点。

  世界越喧嚣,静心读书的价值越珍贵。它能让我们涵养宁静的心境、安放漂浮的灵魂、培育睿智的理性,将人生的“书”写得更加精彩。

  喧嚣带来的,是浮躁的心境;书籍赋予的,是静谧的丰盛。

  是时候,为自己按下暂停键,静下心来,读点书了。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