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福建到东安,从物流从业者到鳗鱼养殖带头人,东安县政协委员、湖南闽航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燕青的角色在变,但初心未改。
这位在福建打拼近20年的东安人,2023年响应“湘商回归”号召,带着技术与情怀返乡,开启了在湖南养殖鳗鱼的新征程,不仅为家乡带来了新产业,更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
如今,在东安县端桥铺镇的鳗鱼养殖基地,第一批鳗鱼长势良好,预计年底就能迎来首批鳗鱼出栏。

周燕青(左)在鳗鱼养殖基地察看。
沿海积累养鳗经验
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周燕青前往福建打拼,先后在物流行业和鳗鱼养殖业站稳脚跟。
“鳗鱼养殖产业有门槛,也有技术含量,这让我看到了长远发展的可能。”周燕青介绍,鳗鱼行业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鱼苗上——全世界的鳗鱼苗都无法人工繁殖,每年的苗量全靠海洋环境、洋流等自然因素决定,这直接影响着当年的苗价高低。此外,鳗鱼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水温需恒温控制,鱼苗嗅觉灵敏且对水质极为挑剔,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存活率。
2014年,周燕青正式踏入鳗鱼养殖领域。彼时,行业正面临病虫害难题,像车轮虫,刚发现时根本没办法解决,鱼烂鳃等问题也经常让养殖户头疼。在经过相关机构多年的技术攻关,杀虫、除菌难题被逐年攻克。
“以前投100万尾鳗鱼苗,存活率仅60%到70%,现在通过技术攻关,存活率能稳定在95%以上。”从2014年至2023年,周燕青见证着鳗鱼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这为他后来的返乡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耕鳗鱼养殖的同时,周燕青的物流事业也稳步发展,为鳗鱼的运输、销售提供了便利。
破解内陆养殖难题
2025年1月,总投资1.6亿元的东安县鳗鱼养殖基地正式投放鱼苗。在多数人印象中,鳗鱼养殖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将基地建在内陆地区,面临着不少挑战。
“最直接的就是成本增加,运输、管理成本都比沿海高。”周燕青坦言,目前湖南尚未形成鳗鱼产业链,鳗鱼需先运往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烤鳗厂加工成成品,再出口或销往国内市场,沿海是产供销一体,现在多了一道运输环节,成本有所增加。
为了破解成本难题,周燕青从养殖周期和管理效率入手。“在福建,鳗鱼养殖周期是一年半到两年,我们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争取把周期缩短到一年三个月。”周燕青解释,通过优化饲料配比、精准控制水温、水质,让鳗鱼长得更快,提前两三个月出栏,就能节省不少电费、饲料费和管理费,刚好能弥补内陆运输增加的成本。
在市场方面,鳗鱼行业正经历着从“出口依赖”到“内外兼修”的转变。周燕青介绍,疫情前,国内鳗鱼90%都销往日本、韩国和欧盟,疫情期间鳗鱼无法外销,只能倒逼行业开拓国内市场。如今,国内市场占比已达三成,且每年都在攀升。“预计5年后,国内和国外市场能实现五五开。”周燕青介绍。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鳗鱼消费的大众化。“以前鳗鱼价格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现在国内产量增加,价格降了下来,成了大众消费品,大一点的酒店都有鳗鱼这道菜。”对于行业前景,周燕青充满信心,国内有14亿人口,鳗鱼需求远未饱和,只要技术到位、市场打开,发展空间很大。
周燕青计划在湖南推动烤鳗产业链形成,“一家烤鳗厂需要5到10家鳗鱼厂配套,等我们再建几家基地,就有条件引入烤鳗厂,让东安鳗鱼实现本地加工、本地销售。”

位于东安县端桥铺镇的鳗鱼养殖基地已成规模,并在不断完善中。
做返乡创业引路人
真正让周燕青下定决心返乡创业的,是一次偶然的“家乡之约”——2023年,东安县有关领导到福建考察学习,与周燕青深入交流,鼓励他回乡看看,寻找适合的发展项目。
“对故土的情义和政府的诚意,让我当即决定回东安考察。”2023年年中,周燕青回到家乡,在县领导的陪同下,走遍了多个乡镇,最终选定端桥铺镇作为首个鳗鱼养殖基地。
“这里有优质的水源,土地广阔,又在山里,不会扰民,满足养殖的基本条件。”周燕青说,更重要的是,端桥铺镇是自己的家乡,把第一个项目落在自家门口,能带动周边乡亲就业,很有意义。
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周燕青说,从租地到各项手续办理,政府始终全程跟进,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节省了大量时间。
东安县政协更是给予大力支持,县政协副主席担任项目副指挥长,亲自协调解决租地、手续等关键问题。站在如今规整的养殖基地里,周燕青感慨,若没有政府与政协的助力,项目很难如此顺利推进。
如今,鳗鱼养殖基地已吸纳周边50多位村民就业。他还计划培养本地养殖技术人员,“新员工进来后,给几年时间沉淀学习,等项目扩张了,他们就能成长为管理人员,实现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的良性发展。”
这两年,不少周边村民和同行看到了鳗鱼养殖的潜力,纷纷前来咨询。周燕青会向他们分享养殖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鼓励他们加入。他认为,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东安的鳗鱼养殖刚起步,多一家企业,就能多带动一片就业,让家乡的产业更有活力。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图 | 受访者提供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