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点,专家“面对面”;一键呼叫,医生送诊上门;“健康小屋”虽小,家门口能做基础康复……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跨越地域限制,更便捷、更精准地服务城乡居民?近日,湘潭市政协围绕“数智赋能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整合与下沉,探索上门诊疗的湘潭实践路径”课题开展专题协商。
建议开发数智化诊疗服务平台
作为湖南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示范城市,湘潭市正加速构建“数据融通、平台支撑、服务创新”的医疗资源整合体系。协商会上,由民盟湘潭市委会提交的调研报告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报告建议,在现有“医疗集团App”中集成开发“数智化诊疗服务平台”,整合患者预约、医护调度、远程会诊等功能。
“想象一下,患者通过手机就能预约医生上门服务,平台根据地理位置和病情需求智能派单,并实时推送医护行程。诊疗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基层医生可一键发起视频会诊,邀请上级专家远程指导。”调研组成员介绍,这不仅能提高诊疗效率,更能有效缓解偏远地区及行动不便人群的“求医焦虑”。同时,运用医保大数据分析人口结构、疾病谱和就医需求,精准绘制“医疗资源需求地图”,将实现资源由“按需”向“精准匹配”转变。
让好医生沉下去留得住用得好
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基层医生力量相对薄弱,是制约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关键瓶颈。调研报告直指痛点:全市74.3%的副主任及以上医师集中于城区机构。
如何让好医生“沉下去、留得住、用得好”?与会政协委员和部门负责人碰撞出不少火花:
组团帮扶“授真经”——建议建立“专科化组团定点帮扶”机制。由三甲医院专家带队,组建包含高级、中级医师和护理骨干的团队,定点帮扶基层机构1至2年,并签订“技术下沉项目书”,明确具体任务和量化指标。
银发力量“焕新彩”——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建立“银发医师”制度。为符合条件的银发医护颁发认证证书,提供专项礼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匹配基层人才缺口(如儿科、超声诊断等)。
强基固本“提能力”——推动“健康小屋”在慢性病高发、失能老人集中的乡镇(街道)落地。在标配设备基础上,增配便携式超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并结合日间病床、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分批建设示范点,切实提升基层“硬实力”。
助推上门诊疗更规范更可及
“签而不约”“被签约”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痛点,如何破解?面对政协委员的提问,湘潭市卫健委主任马金辉回应,湘潭正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行动,已组建1152个团队,采取“3+1+X”模式(即基层全科医生、护士、公卫人员+上级医院下沉专家+专科医生、药师、网格员等),提供“防、筛、诊、治、管、康”全链条服务。
协商会还聚焦如何让“上门诊疗”更规范、更可及、更安全,提出了许多“金点子”。如针对规范服务流程,建议明确上门诊疗范围(除急危重症外),要求医护人员携带基础设备、急救药品及音视频记录设备(确保可追溯)等;建议组织二、三级医院成立远程专家库,让线上支援全天候;进一步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等。
政协委员立足界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相关部门主动回应诉求,共商对策,这场专题协商收获满满,医卫体制改革中的政协智慧,正逐步转化为湘潭方案。
文 | 陈静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