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食药同源这一沉淀千年的养生智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黄精的现代化转化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之一。
黄精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养生与现代需求的连接点,核心在于其“久服轻身延年”的核心功效与当代人对治未病、亚健康调理的诉求高度契合,这种天然的价值共鸣,为其产业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融合是黄精养生“破圈”的关键抓手,但其成功绝非简单的“传统+现代”叠加,而是对中医整体观的深度践行。我认为,当下“传统炮制+现代工艺+理疗技术”的模式最具创新性——传统炮制确保了黄精药性的“根”,低温烘焙、破壁粉碎等现代技术解决了“吸收难”的痛点,而艾灸、推拿等理疗手段则实现了药食与经络的对应协同。这种融合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用科技手段让中医“辨证施养”的逻辑更易落地,比如针对脾胃虚弱人群,黄精粉剂搭配穴位按摩,既发挥了黄精健脾的药性,又通过理疗疏通经络,让养生效果更直接贴合现代人的生活场景。
产业创新则让黄精养生从单一产品走向场景化服务,这正是其焕发商业活力的核心密码。在我看来,中医馆推出的“黄精养生体验套餐”和康养机构的提出的“慢性病管理闭环”,本质上是将黄精从食材/药材升级为健康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前者通过“食疗+理疗”的沉浸式体验,降低了消费者对传统养生的认知门槛,让养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后者则直击慢性病管理的痛点,将黄精药膳与八段锦、体质监测结合,构建了“预防-调理-监测”的全周期服务,这种“产业思维+中医智慧”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黄精的应用边界,更为食药同源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式。
展望未来,黄精养生要实现深层次发展,必须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统一。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没有配伍方案、炮制工艺的统一标准,黄精产品质量就难以稳定;而数字化则是实现精准养生的“引擎”,通过大数据、AI分析用户体质,才能让“一人一方”从理想走向现实。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双轮驱动”——标准化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质量保障,个性化服务则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标准化体系更具灵活性。正是如此,黄精才能真正成为传统食药智慧现代化的标杆,既守护国民健康,也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养生动能。
文字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