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孕育生命,象征“生长”。十八洞村的苗寨女性从“屋内”站立到“屋场中央”,这是十八洞村蝶变的美丽样本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在《十八洞村志》里,记录了十八洞村苗族人对“蝴蝶妈妈”的崇拜,他们的苗衣、苗绣、银饰等都有蝴蝶的装饰图案。而且十八洞村四个寨子之一的飞虫寨,是苗语“npauj npaim”的音译,也意为蝴蝶。
蝴蝶妈妈是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里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孕育生命,象征“生长”,苗族称为“妹榜妹留”。传说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由吉宇鸟孵化成万物,所以苗族女人们都爱把蝴蝶绣在衣服上装扮自己。
在十八洞村,年近七旬的石顺莲一脸祥和,精神矍铄。一双饱经沧桑的手,绣起花来却异常灵巧,她带领村里的绣娘们飞针走线,绣画着十八洞人用劳动创造历史、改变生活的幸福愿景。
石顺莲就像她最喜欢绣的“蝴蝶妈妈”一样,坚韧、慈爱、善良,她将村里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进行苗绣培训,创办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既把非遗文化传承下来,助推苗绣走出大山,也让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家能赚钱。
十八洞村苗绣从传统走向现代,十八洞村的苗寨女性从“屋内”站立到“屋场中央”,这是十八洞村蝶变的生动隐喻,也是观察十八洞村变迁的美丽样本。
山大谷深 “多是斗笠丘”
如今,阳光下的十八洞村,青石板、泥巴墙、木板壁、青瓦房,“饮水思源,自立自强”的大红标语在黄色的土墙上格外显眼。一条蜿蜒的石板栈道通向苗寨,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小院里回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寨舍边是刚收割完的稻田,秋意正浓,田埂旁的野草泛着些许嫩黄,宛如一幅油画。
这样的十八洞村,在进行精准扶贫前,村民们根本想都不敢想。
根据《十八洞村志》记载,因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大谷深,交通滞碍,信息闭塞,村民与外界交往不畅,思想观念保守,大龄单身汉较多,基础条件较薄弱,公共服务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且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所以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仍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贫困发生率56.7%。
73岁的石拔哑老人,18岁时就从隔壁的岩锣村嫁到了十八洞村。以前,她家里的生活主要靠传统农业,种玉米、水稻等,吃饭都成问题。
“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人均耕地不足0.83亩,这曾是十八洞村人共同面临的困境。又因为地处深山峡谷,日照短暂,多是靠天吃饭的“雷公田”,亩产很低。“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石拔哑自嫁来十八洞村就会唱这首苗歌。
十八洞村山大谷深,过去,村民出个村都不容易。82岁的龙德成老人,4岁就成了孤儿,从嫁到十八洞村以来,她70多岁都没有离开过隶属的双龙镇。
“养猪的都盼猪肥,可在十八洞村,养猪户怕猪太肥。没通公路,汽车进不了村,一头猪要五六个壮汉往外抬。进出村子,顶多骑个摩托车。路是砂石铺的,一不小心就会翻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龙德成回忆说,2013年前,年轻人全跑出去打工,她儿子也不例外,她和老伴就成了留守老人。
那时,当了十多年村支书的石顺莲,看到村里日复一日的贫困,内心陷入了深深的苦闷。那时,和小伙伴一起背着背篓去上学的“ 90后”苗族姑娘施林娇,过早地因为怕没钱念书忧心忡忡。那时,养猪能人隆英足还在长沙的一个养猪场帮别人养猪,在外漂泊打工的施芳丽、施兰珍也还不是村里的“俏导游”和“苗家米豆腐西施”,她们只是没有办法,家乡穷,想改变现状,只能外出打工。
“在家门口,有梦有诗有远方”
转机发生在2013年。
如今,在石拔哑家堂屋正中央,端端正正地悬挂着一幅习近平总书记和她坐在火塘边聊家常的照片。
2013年11月3日,一场历史巨变拉开序幕。这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着对贫困群众的牵挂,来到十八洞村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犹如一缕春风,给苗寨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为中国的脱贫攻坚烙下鲜明的思想印记——“精准扶贫”。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考察时,问村支书石顺莲村里的人均收入,能不能达到小康水平?当时的石顺莲不敢说,座谈的时候她跟总书记汇报,“我们离小康路还隔得很远”。
2014年,石顺莲退休了,但她的内心却越发地坚定。苗家刺绣,这个陪伴了她大半生的手艺,终于在她退休之后,成为她带领十八洞村妇女共同致富的法宝。2014年8月,十八洞村成立了苗绣织锦专业合作社,石顺莲把全村的妇女召集起来进行苗绣培训。坚守传统手工制作,传承非遗文化,同时,让留守妇女在家能赚钱,这是石顺莲发展苗绣产业的初心。
2018年开始,中车株机公司与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还签订了苗绣采购合同,不仅绣娘有了收入,十八洞苗绣还能搭上中国高铁走出了大山,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了世界。“我们的社员能在家里做中车的大单,每个社员一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至3000元的工钱。”石顺莲说,苗绣合作社打开了老乡们的视野,让大家相信,小村庄里生产出来的东西,照样可以在大市场不足,人均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种里赢得青睐。
在大市场里赢得青睐的十八洞村品当然不只苗绣。穿上阿妈亲手缝制的苗族服装,背起竹背篓,举起自拍杆,苗族姑娘施林娇开始了一天的直播。
上山砍柴、稻田插秧、熏制腊肉……一切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都被施林娇的镜头一一记录下来。26岁的施林娇是十八洞村土生土长的苗家阿妹,也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2015年,施林娇参加高考,父亲身患重病,这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幸亏,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在大家的帮扶下,母亲供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读书,我也成功实现了梦想,考上了浙江音乐学院,靠着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2019年大学毕业后,施林娇在长沙工作了一段时间。在外打拼的日子里,她经常梦到家乡,于是决定辞职返乡创业,建设家乡。
回乡后,她做起了电商直播,抖音平台上的“湘西十八洞娇娇”如今已是湘西有名的带货达人。“曾经,我一直盼望着能走出深山苗寨,去更大的世界追寻梦想;如今,在家门口,有梦有诗有远方!”施林娇说,通过直播平台,自己让家乡的腊肉、山泉水、猕猴桃、苗绣等“当家产品”走出了大山。
《十八洞村志》记载,2016年,十八洞村率先在湖南省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8369 元,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而十八洞村的集体旅游业,也成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一个典范。
石拔哑和龙德成老人,是村集体旅游业的直接受益者,她们两位都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拜访过的老人。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越来越多。2019年,十八洞旅游公司正式营运,她们也多了一个身份:特约接待员。
她们热情地招呼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亲切地与大家合影,与大家分享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的幸福时光……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两位老人,近几年坐过飞机,去过北京,还穿着苗服在天安门前照了相。
如今,两位老人每月可分别从旅游公司领1500元工资,再加上她们自家小商店的销售所得,一年大概有两三万块钱的收入。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如今吃喝不愁,有钱用。
苗寨的另一片天地
站在苗族女性亲历十八洞村蝶变的视角,这样的案例还很多。
有凭借坚强的毅力,外出打工学得养猪技术,然后回家创业,从一只母猪发展到开办养猪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养猪能人隆英足;有因贫困流了无数次泪,但她总说“没得事”,咬紧牙关在扶贫政策扶持下开起了农家乐,过上了好日子的龙家乐老板娘龙拔二。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赴拉萨支教,故她的饭店起名“爱在拉萨”。
有曾经在外漂泊打工的建档立卡户,后来回乡考入十八洞旅游公司的“俏导游”施芳丽;有做得一手美味的特色苗家小吃,放弃打工,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十八洞村苗家阿雅小吃铺”的施兰珍。现在小吃摊一年的收入有1万多元,她还可以照顾在村小学读书的儿子……
贫困有多深重,变化就有多震撼。路走对了,再不怕遥远,十八洞村用7年时间“和贫困干一仗”,摆脱了束缚千年的贫瘠,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向高质量脱贫小康的蝶变。
而十八洞村这群站立在脱贫致富一线的苗族女人,凭借自身的劳动和智慧,撑起了在“蝴蝶妈妈”守护下的苗寨的另一片天地。
在十八洞村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明朝皇帝的妹妹曾下嫁给崇山卫指挥使(史载崇山卫是明代卫所名,为明朝洪武元年辰州卫指挥使所创军事卫署,位于明代西部边陲苗族聚居山区夜郎坪,这里也是十八洞村历史上的所在区域)。高贵的公主来到苗寨,无法去考证她给这个曾经偏僻的苗寨带来的影响,但可以佐证十八洞村这片土地的神奇与魅力。
“蝴蝶妈妈”象征“生长”,十八洞村的未来成长依然值得期待。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2年第10期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