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对人才的激励,也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为我国建立合理和完善的激励体制,提供了借鉴意义
文 | 久离
2006年,《经济学人》曾发表文章说,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打的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争夺大脑,这场战争将主导很多国家的前途。
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南特所说:“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里,决定性因素是人,科学事业进步的快慢取决于第一流人才的数目。据我的经验,十个二流人才抵不上一个一流人才。”
当今世界,人才作为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场战争,不使用枪炮导弹,没有血肉模糊的短兵相接,却比任何一场战争更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现在与未来。
进入21世纪,国际人才流动规模持续扩大。由于受到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国际人才流动暂时放缓,但世界各国对高端人才的争夺从未停止。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区域化、数字化、共享化和务实化的新变化,正从根本上影响国际人才格局和竞争战略。
让创造性人才集聚
这场人才争夺战打得最棒的是美国,吸引了全球最多的人才。
人才是美国的核心资产,吸纳和包容所有愿意为美国效力的外国人才,是美国长期居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的人才政策主要涵盖移民立法、办学引才、高薪引才等方面。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加入美籍的外国人才。为适应发展需要,美国先后 3 次对移民法进行修订,聚焦新兴科技领域,对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实施‘精准化’引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陈志宏教授表示,美国也是全球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留学生在美国就读。
除了吸引人才,还需做到完善激励机制,努力留住人才。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提到,约四分之一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留美工作,并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此外,美国还设立了一系列针对科研人才的科学奖项,其中包含“总统青年探索者奖”“工程创造奖”以及专门奖励活跃在美国各学科前沿的青年科学家的“沃特曼奖”等。
欧盟的战略重点则是使欧洲对最优秀的研究人员更具吸引力。通过激励人才选择研究人员职业、鼓励欧洲研究人员留在欧洲,以及吸引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到欧洲来实现。其最终目的是为具有诱人职业前景的研究人员开发一个开放的跨欧洲劳动力市场,支持有益的人才流动,从而限制人才外流。
欧盟的综合战略侧重于三条主线:大幅增加欧盟对研究人员培训、流动和职业发展的资金;提高流动性和消除障碍,改善欧洲研究人员的整体科研环境;促进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从而增强欧盟对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地研究人才的吸引力。
欧盟成员国德国还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积极培育各类人才,全面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素质,引导人力资源向开发地区流动。政府大力支持东部地区计算机行业开展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振兴东部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
而在亚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19年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时就指出: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有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不是缺地缺资源,而是严重缺人。
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2021年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凭着良好监管、卓越正规教育及蓬勃就业市场,新加坡在今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晋升一个名次,全球排名第二。
“要用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作为1959年才独立的国家,新加坡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其“人才建国,人才立国”的国家核心发展战略是紧密相关的。
“对政府来说,能做到的就使新加坡的国门敞开着,对即将定居于新加坡的人士表示欢迎,让外来居民感到自己被接受,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李显龙表示,新加坡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新加坡不缺奖学金,缺的是人才。
疫情时代,人才流动有了“新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办公在某些行业成为常态,一些为了工作曾经长期居住在其他国家的专业人士纷纷返回自己的国家。这种“人才逆向流动”也让许多国家对人才争夺开展了新一轮“交火”。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伊琳娜 ·巴卡洛娃表示,具有良好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专家返回母国,若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时间用来发展常住城市或地区,也能促进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这种“人才逆向流动”不仅可能出现在国与国之间,也可能出现在各个国家的内部。
在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和新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关人才政策,“外引”“回流”同步推进,高端人才争夺的竞争愈演愈烈。
欧盟多国特别是法国、德国,加大对本国稀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如欧盟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蓝卡计划”、德国吸引信息技术专家的“绿卡计划”、法国的“优秀人才居留证”制度和“人才护照”计划。
为促进本国优秀人才回流,法国设立了国家级海外研究人员归国奖励基金,芬兰推出了杰出教授计划。《 2020年欧盟内部劳动力流动年度报告》显示,在2019年欧洲内部人才流动中,34%是高技能人才,46%选择了英国或德国。
日本改变严控人口流入的政策,逐渐放松外国人居留资格。创造适宜留学生和海外优秀人才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解决外国人才的社会保障结算、住宿设施、医疗、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实施“高级人才”优待制度,放宽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投资创业人才的在留资格和永住权的审查,先后推出了“积分制”“经营管理签证”等吸引人才政策。
如今,信息技术对于国际人才流动已开始产生多元影响。近两年,线上人才流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参会人数比疫情前显著增加。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交流方式将促使国际人才交流方式发生转变,从长期人才计划向短期人才交流、柔性引进和灵活交流方式转化。
“在印度等信息技术条件相对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成为可能,学生不用出国,就可以接受到国际化、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负责人布鲁诺指出,当前全球多边体系正遭受经济脱钩和民族主义的威胁。
在人才领域,开放是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也面临巨大挑战。他认为,后疫情时代的人才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城市。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