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蒋瑛、李志强、王亚芬、黄灿、章顺新围绕“改革创新 打造特色产业 培育‘共富新村’”课题作口头或书面发言。
1
激活强村引擎 培育共富新村
市政协委员蒋瑛代表民盟界发言
杭州余杭的“三级联动”、安吉余村的“生态入股”、湖州潞村的“古村活化”,无不印证了“强村公司+特色产业”的强大生命力。当前,我市已构建“2家县级统筹、4家镇级枢纽、101家村级实体”的强村共富公司体系,叠加194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市级中心,实现“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系统、农村产权融资管理系统、农村产权交易系统互通,并配套财税扶持、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政策,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型、市场驱动型的的乡村振兴之路。
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三大突出短板:一是资源整合乏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分散在各村,跨村联营、跨镇统筹机制尚未健全,部分村过度依赖财政“输血”,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二是市场化运营薄弱,共富公司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管理经验不足问题,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种养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品牌建设与电商拓展滞后;三是利益联结松散,村集体与农户分配机制单一,部分项目“重建设轻运营”,资产闲置或低效使用风险显现。
发展强村公司是我市破解集体经济“小散弱”困局的关键一招。建议以市级统筹为牵引,“组织力+市场力”双轮驱动,以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为方向,构建“资源整合—品牌增值—利益共享”闭环,助推共富新村建设。
一、构建四级联动架构,强化统筹赋能
成立市级强村公司统筹平台,统筹涉农资金、土地指标、产业项目,结合“十镇百村”特色产业部署,建立片区化强村联合体,深化资源协同,重点对接长株潭都市圈市场需求。如整合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等5个党建示范片区资源,在花石镇湘莲产业区、姜畲镇蔬菜基地等特色片区,推行“镇级联合体+村级合作社”模式,统筹土地流转、冷链仓储、电商直播等资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闭环;参考余杭“8+1”九村联建模式,以韶山、乌石红色资源富集区为核心,跨村组建“红色共富联合体”,统一开发红色研学、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推动资产盘活、飞地经济协同发展。
二、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提升价值链
整合湘莲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全域公用品牌,制定统一质量标准与授权规范,支持村级公司申请子品牌认证。重点培育“雨·湖蔬鲜”为区域生鲜电商龙头,推广湘潭矮脚白、九华红菜薹、沙子岭猪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黑皮鸡枞菌等特色农产品,拓展“雨·湖蔬鲜”平台经济。
培育特色化IP项目。鼓励青亭村“田园研学”申报地理标志,深度挖掘“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湘莲文化”等资源,开发“韶乐”文化体验、“莲博园”亲子研学、“湘莲宴”餐饮等特色IP产品;联合高校设计学院,将湘莲、灯芯糕等元素融入伴手礼开发,推出“湘潭有礼”系列产品。
三、创新运营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构建职业经理人培育体系。与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乡村CEO”,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金+项目分红”薪酬结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懂运营、善营销的专业人才,重点充实到市级强村公司及重点村级公司。推广“强村公司+链主企业”模式。推动村级公司与本地龙头企业联营,承接农产品包装定制、物流配送等业务;推动村级公司与“雨·湖蔬鲜”平台联营,建立“以销定产”机制,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指导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农产品滞销风险。
2
融入区域协同
打造都市近郊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市政协委员李志强代表农业界发言
湘潭作为“伟人故里”“湘莲之乡”,地处长株潭腹地。在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共富新村”战略中,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凸显“特色”、主动融城、敢于“协同”,以“打造一座城”为理念内核,以“融入区域协同”为主线,沿“产业体系构建—创新动能激活—产业协同融入 ”三大路径,打造都市近郊农业高质量发展“湘潭方案 ”。
一、以“城”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对接长株潭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一座城”的核心在于将“以产定销”转为“以需定产”,要将长株潭都市圈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大市场之城”,集中力量发展湘莲、沙子岭猪等2-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共建长株潭农产品消费大数据平台。发展“订单农业”,稳定产销关系,降低市场风险。优化冷链,设立“今日订明日达”,构建“生鲜直达”鲜活供应链路,直达都市餐桌。
湘潭的“红色研学+农耕体验”具有天然差异化优势。长沙侧重都市文旅、株洲侧重工业旅游,而湘潭可串联韶山红色景点、花石湘莲基地、沙子岭猪文化园等,设计“红色教育+农事劳作”1-2日的主题线路,让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与长株潭其他城市的文旅互补。
二、以“城”的活力为目标,激活创新动能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打造一座城”需以产业活力为支撑,通过科技赋能、要素改革和利益联结,在湘莲深加工、九华白菜薹及沙子岭猪预制菜开发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出鲜食湘莲、精品冷鲜肉、蔬菜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深化农村土地、金融、人才等领域改革,破除要素壁垒。
更重要的是构建联农带农利益共同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三、以“城”的协同为路径,在“共建共享”中强化“湘潭标签”
“打造一座城 ”关键在于“协同共兴”。湘潭要以长株潭为“大城区”,在协同中凸显“湘潭特色功能区”的优势,在品牌、科技、资源区域协同等方面大胆探索。
一是共建品牌与市场。联合长沙、株洲申请“长株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市协同制定高于国标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湘潭可主打“湘莲”“沙子岭猪”作为核心子品牌;三市联合推广,降本提效。二是共享科技与人才。联建农业科技平台,针对湘潭雨湖区蘑菇、白菜薹等蔬菜品种开展种源改良研究,提升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推动三地标准互认、市场互通。三是用好“湘莲之乡”品牌。办湘莲文化节,结合韶山红色旅游推广,实现农旅互促。
四、以“城”的协同为示范,深化全链条协同塑造产业融合样板
深度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与供应链协同,要善于立足湘潭“长株潭腹地”区位,打破行政壁垒,通过标准化加工延伸了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价值链,又以“加工枢纽”身份串联起长株潭产销需求。华银集团“湘潭华盛昌中央厨房”就是一个成功实践。以三地标准化食材需求为导向,构建“基地+中央厨房+冷热链配送+终端”闭环模式。原材料优先对接本地基地,以“保底价收购+订单”带动农户增收;加工净菜和预制菜(如湘莲甜品),依托供应链快速送达长株潭。这为区域协同下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3
全域赋能“共富新村” 激活土地要素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王亚芬代表民革界发言
土地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决定共富新村建设成效的关键所在。2021年以来,全市批准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项目263个2873.8亩,其中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93个1397.1亩,产业用地占比48.6%,对符合空间规划、产业政策、用地定额的乡村特色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应保尽保,推动了乡村振兴产业蓬勃发展。
但从全域赋能的角度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国土规划引领不够。市县级专项规划编制相对滞后,对乡村规划指导不足,重项目落地、轻规划管控和空间引导,产业布局分散。二是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空间及经营权分散、且协同式、立体式开发利用乏力,导致集约化程度低、闲置资产占比高。三是供地模式创新不足。缺乏对新兴综合业态前瞻统筹,异地协作及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产业聚集与功能融合度低,供给模式难以同时满足企业扩产与村民诉求。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刚性引领,构建全域共富空间格局。依托“多规合一”协同机制,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生态环保等部门力量,突破区域边界,试点产业协同经济带、农文旅科融合发展区、生态农业区+保护区等主题功能规划,引导产业集聚与特色发展;搭建市县乡三级项目准入评估平台,引导项目向产业园区及功能区集聚;搭建信息互通的土地监管体系,强化多方互动,实现全周期监管,确保产业用地落地后符合规划及土地政策要求。
二是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激活存量资源共富潜能。在时间与空间层面探索高效利用路径,创新“分季流转”“分空间流转”“轮种作物流转”“地力搭配品种”等立体种养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数字化改革,打破地块分割与地域局限,整合碎片化资源形成连片产业发展空间,为特色产业扩张及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支撑。同时强化部门协同,推动资源集聚和提质融合,引导适宜产业向山地、坡地等非优质耕地拓展,实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协同增效。
三是创新产业供地模式,打造融合发展共富载体。构建“标准地+”园区模式,建设集生产、加工、仓储、展示、体验、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微园区”,推动功能融合、配套聚集,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可拓展“异地协作”飞地模式,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试点,引导发展薄弱村以土地、闲置资源等入股,与城区、经济强镇或实力企业合作,通过“飞地园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模式共建;可创新“共建共享”共富模式:建立产业收益定期反哺机制,引导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闲置房屋等入股合作经营,形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复合收益,推动村民全程参与土地流转、业态经营及收益分配,实现“产业兴、集体富、村民乐”。
4
多措并举锻造“湘潭品牌”
市政协委员黄灿代表科技界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湘潭,千年莲城、物阜民丰,农业禀赋得天独厚,产业根基深厚扎实。湘潭农业品牌建设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当下,品牌体系初具规模,已培育农产品品牌240个,其中沙子岭猪、壶天石羊等8个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5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国省标准,“两品一标”认证达185个;特色品牌崭露头角,“湘潭湘莲”等品牌成为全省标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品牌“散装化”。核心品牌“韶山红”尚未完成商标注册,产品开发初级;
2.价值“空心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不足30%,品牌附加值低;
3.传播“哑火化”。线上销售占比不足20%,市场拓展乏力。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锻造响亮的“湘潭品牌”。
(一)顶层设计“建标准”,夯实品牌根基
1.机制先行。成立“湘潭品牌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打破部门藩篱,形成品牌建设“一盘棋”。
2.标准引领。聚焦湘莲、槟榔、沙子岭猪等核心产业,重点关注8个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制定覆盖育种、生产、加工、品控、服务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以高标准铸就高品质,奠定品牌信任基石。
3.激励护航。设立品牌发展专项基金,重奖获得“湖南名品”、“老字号”等权威认证的企业,同时对线上推广成效显著、流量领先的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推广奖励,树立鲜明导向。
(二)文化赋能“讲故事”,注入品牌灵魂
1.打造“湘潭红”城市礼品矩阵。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推动跨界融合。如以“毛家食品”品牌势能带动湘莲,开发联名高端礼盒;融合“韶山红”茶香与非遗油纸伞技艺,打造兼具湖湘风韵与收藏价值的文化伴手礼。让每一份“湘潭礼物”,都承载动人的故事。
2.开发“康养文旅”新场景。依托湖湘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资源,精心规划建设特色康养基地。开发融合农林体验、养生膳食、红色研学的高端文旅产品,让绿水青山与红色文化共同滋养品牌价值。
3.策划“湘潭制造季”立体传播。在长沙黄花机场、高铁南站等湖湘门户枢纽设立“湘潭品牌体验馆”,让往来旅客沉浸式感受湘潭魅力,使湘潭优品成为“湖南礼物”首选。结合线上线下,打造现象级传播事件,让湘潭品牌声动三湘。
4.举办“湖湘伴手礼展销会”活动。中秋或者春节前联合长株潭三市举办特色伴手礼展销活动,同步启动线上宣传,让消费者有更多实物选择的机会。
(三)数字赋能“拓渠道”,畅通品牌动脉
1.搭建“潭品出海”新桥梁。整合湘潭综保区政策红利与湘欧班列物流优势,建设专业跨境电商平台,集中展示、推广、交易湘莲及特色制品,助力“湘潭味道”香飘全球。
2.培育“湘潭星主播”新势力。实施本土带货达人孵化计划,系统培训赋能。在抖音、快手等流量高地开设“湘潭优品”官方专区,借力直播电商东风,让湘潭好物直达亿万消费者指尖。
5
“强村富民”搭平台 振兴乡村圆梦想
市政协委员章顺新代表中共界发言
今年4-5月,我参与了市政协组织的“改革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培育‘共富新村’”专题调研。5月底,我驻村担任韶山市杨林乡团田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这更是给了我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驻村两月发现,培育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是乡村共富关键。杨林乡成立强村富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我在韶山有个农场”项目为突破口,采取“统一规划、因村施策、品牌共享”的抱团发展模式。项目带动100余闲置劳动力就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有效缓解发展难题。下面汇报主要做法与下一步打算。
一、搭建“四个框架”,强基础重营销
一是科学搭建公司框架,夯实运营根基。整合各村集体经济资源,以均等持股模式组建韶山市强村富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设立三大核心部门,由各村党总支书记担任股东,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选拔优秀村干部及后备力量组建专业团队。建立月度股东会议事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高效落地,保障公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一致。
二是打造示范基地框架,激活产业动能。立足各村资源与产业特色,推行“1+N”联动模式,以杨林村江湾里为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多个特色种养基地。核心区以绿色无公害为标准,完成土壤检测与功能分区规划,引进3个优质水稻品种及高粱、莲花等作物,积极引入藠头、胡柚等特色产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样板。
三是构建全链产品框架,提升服务品质。在全乡广泛选品,引入标准化生产,严控质量,确定86户供应商,涵盖特色种养殖、手工艺等多个领域,提供18类产品和4方面特色服务,涉及7个村。推出“韶耕记”特色大礼包,统一包装,完成商标注册,提升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满足多样化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是创新多元营销框架,拓展市场版图。结合产品情况与客户需求,推出“强村”“富民”套餐及增值服务,覆盖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10个方面。发展数字营销,开发微信小程序,入驻短视频平台,发布14期视频,全网曝光量超20万人次,套餐销售额超60万元,签约客户131户,建立客户服务社群。
二、锚定“三个目标”,强方向重发展
项目开发初期,明确“123”工作目标,即年销售额100万元、200个客户、300份套餐,打造“企业认购+家庭共享”双轮驱动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下一步其将持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提质产品。建立动态选品机制,依市场反馈更新产品目录;加大生产技术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与良种提产提质;健全质量追溯体系,保障消费安全;结合节日节点开发特色伴手礼,挖掘体验属性产品与服务开发蔬果采摘等体验产品,带动线下消费。
二是加大营销力度。拓展线上线下双渠道,联动本土电商人才直播带货;组织乡村干部“走区入户”宣传,设展销点直供产品;依托短视频平台强化线上推广;依市场动态调策略、优产品,以口碑促市场拓展。
三是完善配套服务。升级农场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推进黑石寨3A级景点申报,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特色农家乐;加快“我在韶山有个农场”小程序上线,完善功能、设置7×24小时客服,优化服务生态。
来源:市政协办宣传信息科整理
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