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们的政协----不 解 之 缘

   

 马  榕 

 

1995年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全市的女干部选拔考试,突然从象牙塔走出,懵懵懂懂来到最边远的壁山乡,当上了乡干部,而且还是个小小“领导”——副乡长。

说实话,当时的我对乡镇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乡干部要干些什么。记得“进山”的那天,李征雷书记(现政协副主席)带着几个班子成员到詹桥中学来接我,一辆吉普车上居然挤上了十个人!我爱人抱着我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一路颠簸到达乡政府,我骨头像散了架。当时乡镇的条件很艰苦,壁山乡更是,以致爱人离开时很悲壮的嘱咐我“一定要坚持挺住”(现在提起当时的情景,爱人都还忍不住的感叹幸好我不是个娇气的女人)。

    为了让我这个党外副乡长能顺利开展工作,时任统战部长杨爱华(2002年任政协副主席),特意专程到壁山与书记和班子作交代,要把我当作党内干部一样对待,参加或列席所有党委和政府班子活动,尽快进入角色,尽快熟悉工作。

    就这样,虽然不懂,虽然不足,虽然艰苦,我还是在璧山坚持了下来,一切从头开始。我最感激的是大家并没有因为我的无知而嫌弃嘲笑我,李书记在分工时安排我分管比较熟悉的教育工作,下乡办点也安排了工作经验丰富的司法所长杨朝军和我一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乡镇工作。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1997年下半年的一天,副书记黄江龙突然告诉我:“乡党委决定推荐你当政协委员。”我愣住了,问道:“政协委员要干些什么呢?”黄书记笑道:“别紧张,就是让你多一个参政议政的舞台。”这是我与政协稀里糊涂的第一次接触。从此,我与政协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7年12月底政协临湘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我怀着忐忑兴奋好奇的心情精神抖擞地参会了。开完预备会我才知道,写提案是政协委员重要的履职方式,好多老委员早早地就充分地做了调研,写好了提案来参会。虽然这一次参会我没能象许多老委员那样积极地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建议参政议政,但我感受到了政协委员们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了政协这个组织的和谐和宽容。

    之后的几年,我从一个普通委员到乡镇片组组长再到政协常委,履职的眼界也从身边小事扩展到全局大事,从不敢开口发言到上台议政,政协给了我无限的机会,让我慢慢在从政的路上成熟起来。2004年我在坦渡乡任乡长,我们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财政以奖代投,动员群众在路旁房旁植树,清扫陈年垃圾,修建通组公路,修缮沟渠水库,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些在外打工不能回家参与活动的群众主动以资代劳支持活动开展。那年的政协全会上我以坦渡乡的工作为基础写了一篇议政发言材料,建议各级政府重视乡村建设和对农民的组织引导,让乡村美丽起来,我的发言得到陈国荣书记的当场批示,要积极推广坦渡经验。我感受到委员个人的背后是有影响力的政协组织。

    2006年10月,我离开工作了11年的乡镇,调到市政府工作,2007年1月当选市政府副市长。但我与政协的情缘仍在继续,我又被推荐当选政协岳阳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正因为有当政协委员的这段经历,深知委员提案的慎重和不易,我在市政府工作期间,办理委员提案时我会特别用心,尽力争取办得完美,让委员满意。不论是政协全会上的政情通报还是委员的咨政发言,我都认真对待,尽力答复委员疑惑,落实委员的合理建议。我分管的工作也得到了政协的大力支持。记忆最深的就是龙窖山堆石墓冢群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政协及参与过龙窖山瑶文化研究的几位政协委员,不但无私地向我们提供研究成果,老委员汪松桂还义务为我们的野外调查队服务,60多岁的他,天天陪着调查队跑现场,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深受感动。那一年我们的申报工作一次成功!

    2016年,在市政府工作十年届满,组织找我谈话,我小心的说出我想去政协。结果我如愿了!我又成了政协人。

    来到政协两年多,脚步放慢了,眼光放远了,心情放松了,人也更精神了。没有了在政府时冲锋陷阵的紧张,终于可以安静地重拾书本,冷静地思考走过的路程,热切地关注身边的大事小情,似乎仍然“很忙”,却没了急躁,没了不安,更多的是平和安祥,宽容大度。

   我与政协的不解之缘仍在继续,感谢我将永远是政协人!

 

(作者系政协临湘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作者:刘泽恩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