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政协 走进政协
刘燕林
曾经,我作为农工党市委会专干,常常到当时还位于炮台山的市政协机关开会或公干。穿行在茂密的梧桐树下,走进政协院内,马上进入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之后其他党派市委会陆续有专干调到市政协,我到政协机关公务之余,在政协办公室停留的时间也久了些。绿荫满窗,茶香袅袅,我感叹:要到这里上班就好了!
果不其然,我真的到这里“上班”了。此时的这里,却不是当年的政协机关,政协机关早已搬迁到珍珠山旁,这里置换成了民主党派院子。依然绿荫满窗,茶香袅袅,工作环境美好。呵呵,我当年的愿望斜了角。
向往成为市政协委员,却连任三届岳阳楼区政协委员,与“成为市政协委员”的愿望又斜了角,但我与市政协越走越近。经常被市政协全会提案组借调去帮助;参与市政协与农工党市委会多项联合调研;撰写农工党市委会集体提案等等。
退休后,我居然连接走进政协,到市政协“上班”。先是受邀参加市政协委史陈列室图文收集整理,去年又受邀参与《岳阳市政协志》的编撰。《岳阳市政协志》编撰工作持续整整一年。这一年,见证楼前的大树春季开花吐香,夏天浓荫匝地,冬日雪花晶莹;走出七楼电梯间迎面永远是那幅秋荷图;办公室窗外绿叶融融,桌上茶香氤氲……工作像流水不断,电子档案数百份,纸质档案数百盒,一个字一个字一页纸一页纸读,又一个字一个字敲成WORD文本……
这一年我深潜史海,畅游岳阳市政协四十年历史。时代的潮汐在市政协的机构变迁中得到最直观地反映。
第一届政协有四个委员会:学习委员会、联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名称最稳定的当属“提案委员会”。除了第一届叫“提案工作委员会”,自第二届起一直定名“提案委员会”。
与“文史”二字有关的委员会从第一届延续至今。先后定名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曾与“学习”结合更名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最后与“文教卫体”结合更名为“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至今。
“学习委员会”曾更名为“学习宣传委员会”。“联络委员会”第二届撤销。第八届“学习”与“联络”组合,成立“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
变迁最多的机构是第一届联络委员会下属的10个工作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工作组升格为委员会,涵盖的内容愈加丰富而广泛,委员会名称也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民以食为天,农业和农村,永远是国之根本。首届有农业工作组,后来随其他工作组一并撤销。第八届起单独设立“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经济是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主旋律。第二届工业科技、农业、财贸三个工作组合并升格为“经济科技委员会”,后更名为“经济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经济科技和外事委员会”。
一直不忘“科技”。最初是工业科技工作组,第二届是“经济科技委员会”,后更名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经济科技和外事委员会”,反映了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趋势。
自始至终崇“法制”。一届法制工作组,二届即升格为“法制群团委员会”。此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结合,更名为“法制群团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增加又析出“民族宗教”内容,分别更名为“法制群团民族宗教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法制群团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再次牵手“民族宗教”,且结合“社会”,更名为“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最初出现在第二届“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组,第四届提到“人口”“资源”,设立“法制群团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后更名为“法制群团民族宗教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法制群团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不分家。第一届是文化工作组、教育工作组、医药卫生工作组、体育工作组。第二届合并升格为“文教卫体委员会”,其后与“科技”结合更名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最后与“文史”结合,更名为“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港澳回归祖国,解放台湾势在必行,侨胞现在极为普及。首届的祖国统一工作组在二届升格为“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外事委员会”,最后更名为“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大江东去,轻舟已过万重山。
“社会”二字最早出现在第二届。第一届妇女工作组在第二届拓展为社会群众工作组。后出现在第八届“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中。
去年在市政协上班的一年里,我收获满满。通过对档案的查阅和整理,感受政协前辈们扎实工作的辛劳,感受历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的神圣与自豪。编撰团队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组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以挑战不可能的决心和干劲,如期如质圆满完成《岳阳市政协志》的编写,实现了市委、市政协领导要求编一本“精品佳志”的期待和嘱托。
又是一年春好处。政协大楼前的樱花又要烂漫盛开了。《岳阳市政协志》隆重面世,这是2024年春天最美丽的绽放!
(作者系农工党岳阳市委会原秘书长)
编辑: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