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孟:茅屋造枪炮,热血铸忠魂
江苏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师的指挥中枢。在这里,无数先烈用忠诚与生命书写了壮丽篇章,新四军第二师军工部部长吴师孟更是谱写了“茅屋造枪炮,热血铸忠魂”的不朽传奇。
手绘的吴师孟烈士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师孟寄回家中的唯一一张照片未能保存下来。后经亲属描述,由画家现场手绘复原,并经亲属确认,最终形成了这张特殊的照片。
吴师孟,1899年生,湖南平江人。大革命时期,吴师孟积极投身农民运动,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他参加平(江)湘(阴)岳(阳)游击总队并担任班长,同年随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第二纵队,任排长,参与开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8月,他调至新组建的红十六军,先后担任军部会计科科长、经理处处长。他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团结同志,将全军财会和军需物资管理得井然有序,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1933年4月,红十六军在江西万载株木桥遭敌军重兵围困。突围过程中,吴师孟为掩护辎重物资转移不幸负伤被俘。在狱中,他忍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终被成功营救出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湘鄂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在平江嘉义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与部队失去联系已久的吴师孟闻讯后,立即重返部队,投身抗日战场。
1938年,新四军在皖南歙县岩寺整军之初,全军后勤供给仅相当于一个丙等师,物资、经费异常匮乏,急需大量军需人才。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军需主任的吴师孟受命筹办军需培训班。他领导开办了6期培训班,将自己早年经营旱烟铺积累的管理经验,以及在红十六军担任会计科科长、经理处处长的工作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军需人才,有效缓解了国民党当局“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所造成的困难。
皖南事变后,吴师孟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突破敌人重重封锁,抵达江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组建军工部后,凭借丰富的军需工作经验,他被调任副部长,协助部长开展兵工建设,在短短数月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
1941年8月,新四军军工部下放,吴师孟调任第二师军工部长。他坚决贯彻军部要求,带领同志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采用土法上马,白手起家创办军工事业,自筹资金,自购原料,自行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兵工厂没有厂房,就租用农民的两间草屋;草屋太小,又借用仙墩庙的大雄宝殿。缺少钢铁等原料,吴师孟就走村串户,收购木炭、废铜烂铁和土硝;缺少车床工具,他就设法从敌占区购置了1台4尺皮带车床、1台皮带钻床和1台牛头刨床;缺乏技术,他就亲自带人到有经验的老师傅家中虚心求教……
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吴师孟率部建成了一座拥有150多名工人的兵工厂。他任命吴运铎为兵工厂厂长,将其培养成为著名的“枪炮大王”。在他的带领下,兵工厂自制了手摇汽锤、人推发动机等30多部土设备,具备年生产复装子弹60万发,以及迫击炮弹和地雷的能力,及时补充了部队的枪支弹药,为打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因在兵工建设中功绩卓著,吴师孟受到新四军军部的嘉奖。
由于长期的辛劳奔波和艰苦斗争,吴师孟的身体日渐衰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时常咯血。1942年8月,他因病情恶化,在盱眙县病故,年仅43岁。
在弥留之际,吴师孟仍然念念不忘他最为牵挂的兵工厂。他勉励吴运铎和战友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抓紧制造更多的武器。吴师孟的牺牲,对二师军工部的战友们来说,无疑是惊天噩耗和重大损失。
吴师孟牺牲后,新四军第二师召开追悼会,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他为抗日救国所作的巨大贡献。
为缅怀以吴师孟为代表的新四军牺牲将士,2002年,黄花塘建立了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后又立起新四军将士纪念碑。这是后人用行动守护英雄的尊严与不朽荣光,让他们的革命精神得以永续传承。
(感谢湖南烈士公园对本特别报道的支持)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肖君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