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梦洲:加强科学研究,推进标准建设 | 国医湘声·议堂

  药食同源是我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药食同源产业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在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药食同源产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项挑战。国家已发布106种食药物质目录,但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功效声称一直是限制药食同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食药物质功能声称试点工作将有所突破。

  此外,关于药食同源物质的成分及功效机制研究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重点,而目前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现代科学验证相对缺乏、动物模型单一、多成分协同作用研究不足、功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临床实验支持薄弱,且功效机制不明确,活性成分复杂,个体化差异研究不足,也制约了精准应用。

  种植是药食同源产品的源头环节,但当前原料的农残和重金属检测不严格,加之标准覆盖不全、种植监管缺失和加工过程污染等因素,都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另外,药食同源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原料和功能高度重复,缺乏创新。

  针对当前现状,我认为,要推动药食同源产业更好地发展,应加强科学研究与标准化建设,制定全链条标准;推动产业产品创新与多元化,开发新型态和个性化产品;加快经营模式转化,实现科学化、场景化发展;加强文化建设与宣传,深入挖掘药食同源文化内涵;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促进国际化发展,推动标准国际认可,拓展海外市场。

  文字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