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庸所村年货节,助力大庸所村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村;帮助伞家湾村重启明清时期的老榨油坊,并将古法榨油申报为市级非遗……张家界市政协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组建两年多来,凝聚委员力量,发挥专长优势,复制成功经验,在奇峰秀水的张家界激起一汪非遗活水。
张家界市政协乡村振兴委员工作室所在地,也是大庸拼布绣传习所,游客正在驻足观看拼布绣。 受访者供图
让古老的山村热起来
2023年,张家界市政协乡村振兴(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在大庸所村成立,市政协委员张林焱担任召集人。
大庸所村是“大庸所古城址”的遗址,始建于明代。立足于600多年的历史,委员工作室在大庸所村探索启动众创共建乡村振兴项目,年货节便是其中之一。这年腊八节过后,村民们支起石磨、架起油锅,手工绿豆面、古法腊肉香飘满村,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张家界人在采办年货时,基本上都会选择来大庸所村的年货节上转一转。”张林焱谈及两年前启动的年货节自豪地说。
大庸拼布绣是延续了600多年的土家拼布和刺绣工艺,绣制时以针代笔、以布韵色,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列入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张林焱收集到了100多件拼布绣绣品,总结了70多种绣法。她带着传统图案向在清华大学做非遗研修时认识的老师请教,将原先大红大紫的配色调整为雅致的现代色系,又把复杂图腾予以简化。
2024年,加拿大一家知名艺术机构邀请土家拼布绣参与巡展。张林焱设计好图样,再手把手教村民绣制,一幅作品往往凝结着十几个村落绣娘的针脚。当张林焱把作品在国外展出的照片给土家寨子里的老婆婆看时,老人笑了:“没想到我这双老手也跟着出了国!”
近年来,委员工作室还帮助大庸所村开办非遗文创艺术展,举办非遗研学,挖掘复兴葛根粉、绿豆面、磨豆腐、大庸古茶等传统工艺美食,整理出大庸所古城非遗发展史,形成了特色浓郁的大庸所村非遗文创小镇项目。
在委员工作室等各方力量助推下,2023年,大庸所村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村。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2万元,获评为永定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
让沉寂的非遗火起来
今年年初,委员工作室了解到永定区王家坪镇伞家湾村有一处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榨油坊吊脚楼,因年久失修,榨油坊难以为继,且木榨油非遗技艺面临失传。
在张家界市政协指导下,委员工作室在伞家湾村挂牌成立伞家湾村工作站,促成伞家湾村集体与政协委员企业张家界市通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签约,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生态油菜,并出资修缮榨坊,让非遗古法木榨油技艺得以传承。
当年3月,委员工作室承办了“传统邂逅国际·非遗点亮乡村”伞家湾乡村文旅系列活动,非遗阳戏曲目《四把扇子》、土家山歌及古法榨油非遗展演轮番上演;开办乡村文旅网络直播培训班,培养村民主播,将伞家湾村的高山莓茶和古法木榨油搬上直播间售卖,帮助村民创收。
在大庸所村实现的以“集体经济+政协委员工作室+非遗产业”的模式,被成功复制到伞家湾村,“永定古法榨油”也在今年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
“这条路子走通了,还能走出其他路子吗?”张林焱又把目光瞅准了张家界的中药材资源。委员工作室将药食同源茶包、莓茶护肤品、土家药酒等产品推荐给相关企业,眼下正推动洽谈长期合作。
“只要订单落地,就能在村里建工坊,土家吊脚楼就能变成生产车间,再不会被荒废了。”张林焱介绍,委员工作室将助推把王家坪镇打造成非遗小镇,将传统村落里的非遗技艺串珠成链。届时游客来张家界看完奇峰秀水,还能走进非遗村亲手绣一块布、榨一壶油,体验不一样的乡村游。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