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陆顺:血染冀中 浩气长存丨湖湘抗战英烈故事

  郭陆顺:血染冀中 浩气长存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郭陆顺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在回民支队的建设与抗日斗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放牛娃到共产主义战士

  1914年,郭陆顺出生在浏阳县北盛区半裕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郭春来性格豪爽,精通武术且富有正义感;母亲曹氏勤劳贤惠,教子有方。郭陆顺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而得名。因家境贫寒,他仅读完小学便回家放牛、割草,随父兄参与田间劳作,冬闲时还跟父亲学习武术。残酷的生活现实与父母的教育,塑造了郭陆顺顽强的性格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1926年,北伐军进军湖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郭陆顺父子7人加入农民协会并成为骨干,郭陆顺担任乡儿童团长。1927年春,他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全乡儿童站岗放哨、查鸦片、禁赌博、斗争不法地主豪绅,人人都夸赞他少年老成、有出息。

  党的八七会议后,浏阳县工农义勇队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趁机进行“围剿”“清乡”,白色恐怖笼罩浏阳。郭陆顺一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列为“暴徒”,几次被抄家。父亲被迫带着两个儿子背井离乡远走湖北,四哥郭祝遐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与县委书记一起领导全县人民坚持斗争,担任县委常委兼北乡暴动总指挥,郭陆顺跟随四哥坚持地下斗争。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于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艰苦时刻,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郭祝遐被捕牺牲,郭陆顺继承兄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担任浏阳县丰裕区团委书记。1929年,郭陆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由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委。在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郭陆顺参加战斗几十次,曾11次负伤。尤为可贵的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抓紧时间埋头学习文化,到长征结束时,已能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上级文件,成为一名具备一定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的优秀领导干部。

  回民支队的好政委

  1939年1月,郭陆顺随部队抵达冀中平原,被任命为回民支队的第一任政委。回民支队是以回族同胞为主体的抗日武装,如何将红军的优良传统与政治工作经验融入这支队伍,是郭陆顺面临的首要挑战。

  走马上任后,郭陆顺率先推进组织整顿。他严格遵照党的指示,清晰划分司令员、政治部等部门职责,让各部门各司其职、高效运转,使回民支队的领导架构更为科学有序。同时,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在中央考察团的协助下,组织党员开展党的基础知识与组织生活教育,举办党小组长、支部成员培训班,让各级党组织逐步成为纪律严明、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郭陆顺深入基层,组织战士们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讲述红军英雄事迹,表彰回民中的先进典型。他将提升指战员的政治觉悟与抗日战斗行动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部队战斗力显著增强。

  回民支队组建初期,主体是回族青年。随着抗日形势发展,战斗任务愈发繁重,仅靠回族群众补充兵员极大限制了部队发展。后经冀中军区批准,支队大量吸收汉族青年。人员构成变化后,加强内部民族团结教育成为郭陆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严格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民风俗习惯,与马本斋司令员共同制定纪律:回民支队的汉族指战员,一律遵循回民习俗生活。他更是以身作则,一次,警卫员私下买熟猪肉想给他补充营养,他得知后极为生气,立即责令退回,并将警卫员调回军区。马本斋起初认为是小事,想挽留警卫员,郭陆顺耐心解释,强调这关乎队伍团结,越是首长身边的人,越要严守纪律。最终,马本斋被说服,警卫员也心服口服返回军区。此事在回民中传为美谈,彰显了他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决心。

  此外,郭陆顺尊重回民宗教信仰,保留请阿訇的制度,让阿訇负责屠宰牛羊、安葬回族烈士等事务。他在生活上关怀阿訇,政治上引导他们,向其宣讲党的抗日政策,坚定他们的抗战信心。在他的帮助下,丁、马两位阿訇从宗教职业者转变为抗日志士,进一步凝聚了队伍力量。干部选拔培养上,郭陆顺注重发掘和培养回族干部,马本斋、马永恩等都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优秀指挥员,大队、中队干部也多为回族同志。这样的干部队伍,既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又保留了队伍的民族特色,使回民支队成为一支以抗日为共同目标、团结一心的精锐之师。

  在郭陆顺的不懈努力下,回民支队不断发展壮大,从1939年的千余人枪,到1942年增至八千多人枪,成为冀中平原令日军胆寒的抗日劲旅。

  能征善战的军事英才

  郭陆顺不仅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军事指挥才能也十分突出。在回民支队工作期间,正值环境残酷、战斗频繁的艰苦时期,他在紧张战斗中,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尤其对《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爱不释手,常挑灯夜读,通宵达旦。作为政委,他既要做政治工作,又要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和作战方案决策,他常与马本斋共同学习研究军事,两人制定作战方案时,见解往往不谋而合。

  1940年初,日军调集兵力“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制造摩擦。冀中军区调回民支队到深南坚持斗争。2月中旬,郭陆顺、马本斋率队进入深南,在地方党委和群众支持下,采用“麻雀战术”,在南花盆、康庄、榆科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打开了深南局面。

  康庄战斗是一次出色的围点打援战。康庄位于衡水和安家村敌人据点之间,是必经之路。5月28日深夜,部队进行伏击部署,郭陆顺带二大队主力在康庄附近公路两侧麦田隐蔽,战场指挥所设在康庄村边群众房顶上。29日拂晓,我军佯攻安家村据点,敌人急忙致电向衡水求援,电话接通后被我军割断。衡水据点的高田中队长率80余人驰援,进入伏击圈后,郭陆顺一声令下,轻重火器齐发,战士们冲上公路,马本斋率一大队压向康庄。日伪军窜入道沟,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我军居高临下射击,激战40多分钟,击毙日军60多人,俘伪军20多人,缴获加农炮一门、轻重机枪3挺及大批武器物资,我军无一伤亡。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高度赞扬回民支队是一支“能征善战”军队,冀中军区赠予“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跨的回民支队”锦旗。

  郭陆顺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与马本斋一起,率领回民支队转战冀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屡次重创敌人,发展壮大自己,取得反“扫荡”等多次战役胜利,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最残酷的一年。3月初,郭陆顺与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奉命在建国、交河以及冀南地区的阜城、景县等地活动,配合冀南军区兄弟部队,粉碎敌人“蚕食”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4月26日,他们率部来到交河县的陈庄西高屯、齐桥一带,命一大队在陈庄宿营,司令部驻西高屯。27日拂晓,交河、泊镇之日军千余人向陈庄袭来。一大队凭借街头工事与日军激战一天,连续打退日军的冲锋,毙敌200多人,但一大队也伤亡80多人。当战斗进行到下午2点多钟时,郭陆顺向马本斋提出要去陈庄前线察看地形、指挥战斗。马本斋没能将他劝住。他来到陈庄前沿,爬上土墩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不幸被飞来的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前额。

  郭陆顺28岁的生命定格在烽火冀中,一腔热血化作民族团结的永恒路标。郭陆顺用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民族团结重于山。今天,我们耳畔似乎仍回响着他那句铿锵的誓言:“不灭倭寇,誓不还乡!”

  文 | 湖南烈士公园管理处 刘慧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